摘要
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论述,打破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历史桎梏,同时,也将精神生产的主体从费尔巴哈的"机械的人"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了精神生产强大的意识形态生产功能,精神生产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成为沟通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的关键。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笼罩"在精神生产实践之上的技术"迷雾"更加浓重,技术异化与工具理性的盲目推崇,致使媒体的精神生产实践面临着诸多考验。本文试图从精神生产理论的三个维度:精神生产的主体——人;精神生产的内容——思想、观念、意识;精神生产的特征——阶级性,来分析网络时代的传播活动与媒体实践,并反思当下媒体实践中的社会现象和技术困境。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理论也为网络时代的媒体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即以人本责任为根本旨趣;以意识形态内容生产与问题治理为重要目标;以阶级性为内在动力。
出处
《海河传媒》
2020年第2期40-46,共7页
Haihe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