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机遇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
出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558-559,共2页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二级参考文献10
-
1陈永军.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4):11-12. 被引量:52
-
2胡利军,杨远波.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民体质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5):3-10. 被引量:79
-
3肖焕禹,翁志强,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体育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10-14. 被引量:21
-
4刘卫,宋君臣,韩军梅.转型期我国有效体育需求不足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21-23. 被引量:10
-
5许惠玲,黎秋菊,黄琼霞,余东风,罗小云.小康地区居民体育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06-608. 被引量:15
-
6肖林鹏,唐立慧,张欣,叶加宝,孙艳丽.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4-7. 被引量:33
-
7刘晓军,孙碧荣.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政府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16-18. 被引量:13
-
8曹玉书.我国小康社会的定性定量分析[N].北京:经济日报,2002-11-23.
-
9梁进,邵淑月.中、日、美、德大众体育兴起的社会、经济背景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3):10-15. 被引量:8
-
10黄银华,余涛.民族传统舞蹈与全民健身运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2):46-47. 被引量:23
共引文献12
-
1姜健.对小康体育与全民健身、学校体育关系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144-145. 被引量:1
-
2唐宏贵,黄靖.试论国民“小康情结”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53-58. 被引量:4
-
3蔡忠元,陈婷,刘玮,朱燕红.上海市宝山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5):343-345. 被引量:3
-
4陈显健.韩国体育发展模式对长三角地区建设体育强省的启示——以浙江省的调研为个案[J].体育与科学,2007,28(3):52-56. 被引量:8
-
5章颂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株洲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151-151.
-
6王一民.中国成人健身困惑者应借鉴日本运动指南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4):96-100. 被引量:4
-
7田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的必要性[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3):460-461.
-
8赵红娟.以建设小康体育为导向深化学校体育改革[J].价值工程,2012,31(9):191-192.
-
9李雪,陈丽晓.中国群众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4,33(1):10-12. 被引量:1
-
10张伟,邰峰.转型时期我国非奥项目发展思路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3):95-99.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61
-
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1(5):37-41. 被引量:925
-
2张忠秋,赵炳璞,骆玉峰,石磊.我国非奥运项目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5(4):7-11. 被引量:29
-
3朱国云.韦伯官僚组织结构理论的新演变(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5(10):29-31. 被引量:8
-
4陈雪燕,赵莹,王希柳.科技体育和生态体育——未来体育发展的新模式[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2):58-59. 被引量:33
-
5秦伟,刘嘉津.非奥运项目应该面向市场自我发展──2000年全国体育大会引发的思考[J].体育文史,2000(5):19-20. 被引量:4
-
6亓莱滨.李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J].山东科学,2006,19(2):18-23. 被引量:338
-
7丁鸿祥,杨立.试论大学生中开展非奥运项目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从社会学的递延整合原理谈高校介入体育的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6,25(1):4-6. 被引量:4
-
8刘颖.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1-3. 被引量:16
-
9刘旻航,孙庆祝,付玉坤.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33-36. 被引量:39
-
10陆世宏.协同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109-113. 被引量:63
引证文献6
-
1于文谦,张廷晓.非奥运项目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0):19-26. 被引量:8
-
2于文谦,王乐.我国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的发展问题[J].体育学刊,2010,17(2):23-26. 被引量:18
-
3王乐.浅谈世界运动会的发展与借鉴[J].运动,2010(11):24-25. 被引量:1
-
4张琬婷,于文谦.非奥运项目群众化与竞技化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4):24-29. 被引量:6
-
5张廷晓,于文谦.社会治理视域下非奥运项目组织管理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6):21-26. 被引量:11
-
6车蒙,王成龙,羿翠霞.2010—2019年我国体育道德研究进展分析——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5):250-252.
二级引证文献43
-
1段炼,岳建松,王俊明,王辰崧,张琳琳,王柏慧,李若明.协同治理视域下的体育社会组织监管主体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20):87-88.
-
2黄亚玲,郎玥,郭静.深化改革背景下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治理机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2):19-34. 被引量:32
-
3王乐.论发展非奥运项目的必要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38-41. 被引量:10
-
4于红,郭威利.对世运会的发展现状及我国优势项目的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2,34(4):57-59.
-
5于文谦,戴红磊.非奥项目的角色定位与生存环境之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1-6. 被引量:8
-
6于文谦,张廷晓.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6):1-4. 被引量:4
-
7史衍,张婷婷,耿京龙.普通高校非奥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布局现状及发展探析[J].运动,2014(3):43-45. 被引量:3
-
8王乐,于文谦.我国非奥运项目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5):12-15. 被引量:14
-
9王乐,李辉,张廷晓.非奥运项目竞争优势与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6):95-98. 被引量:5
-
10张婷婷.河南省普通高校非奥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及发展研究[J].运动,2015(1):45-46. 被引量:1
-
1刘国川,李根军.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世界,2009(12):91-92. 被引量:3
-
2马瑞雪,韩满朝.淮南市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对策[J].民营科技,2010(12):94-94.
-
3中国足协公布2017年青少年足球十项重点工作[J].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17,0(1):14-14.
-
4郑薇娜.竞技武术入奥的重新审视[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4):90-92. 被引量:1
-
5薛岩松.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0(20):298-298.
-
6王椰.青岛围棋持续升温[J].围棋天地,2012(10):119-119.
-
7热血燃冬 助力冬奥 探路者携手鸟巢成功举办2Ol5年冰雪新品发布会[J].户外装备,2015,0(12):100-103.
-
8脸谱[J].新体育,2014(6):8-13.
-
9李实.浅析女青年健身健美操的编排[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1997,19(4):42-44. 被引量:7
-
10赵建强,史友宽.我国亚运金牌优势地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1177-1181.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