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9-64,共6页
Studies on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Theories
共引文献123
-
1厉有国.“三个代表”与党的现代化建设[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1):53-55.
-
2金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党史文苑,2004(4):20-21. 被引量:1
-
3周显信,聂资鲁.从两次历史性飞跃看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思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3):43-51.
-
4何兴林,毕霞.人民群众认同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3-16. 被引量:1
-
5李守可,刘爱国.江泽民创新理论简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29-32.
-
6刁世存.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及现实启示[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74-76. 被引量:1
-
7徐贵相.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3(1):17-19.
-
8黄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辨析[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8):34-36.
-
9王新春.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5):1-2. 被引量:1
-
10李炳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S1):7-9.
同被引文献7
-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
-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3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4S@M@李普塞特.政治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
5胡伟."三个代表":党的建设面向新世纪的坐标[J].探索与争鸣,2000,10.
-
6徐贵相.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给我们的启示[J].理论与实践,2002(6):14-15. 被引量:4
-
7朱小玲.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求实,2003(9):17-19. 被引量:1
-
1陈志尚.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J].中国高等教育,2009(2):13-14. 被引量:1
-
2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执政治国方法论的新境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J].探索,2014(6):4-8. 被引量:2
-
3张文台.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继承和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8,21(5):10-11.
-
4李君如.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J].理论与当代,1998,0(1):4-7.
-
5崔赟.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诠释当代的“以人为本”[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25(4):34-36. 被引量:1
-
6卢秀玲.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经验的基本方法[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33(4):407-410.
-
7何先刚,周仁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18.
-
8郭超.毛泽东执政党群众路线思想探析[J].理论视野,2015,0(10):79-81. 被引量:1
-
9许丽平.邓小平执政治国谋略思想初探[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6):39-44. 被引量:1
-
10张健.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6):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