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础 被引量:5

The Base of the Conception on the Human Social Scienc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人文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人”的概念规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理论建构的基础 ,其合理性问题尚有待进一步反思和审察。基于宗教神学立场的上帝创造之“人” ,近代以来已逐渐退出科学思考的领域 ,基于自然科学立场的自然生命之“人” ,总体上看对人文社会科学影响不是太大 ,而基于哲学理性神话的抽象概念之“人” ,迄今仍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依凭的重要基石。必须走出关于人的自然本性或先验本质的理性神话 ,重视人的非终极性问题及其意蕴。人不是已经完成或给定的“常量” ,而是处在生成或形成过程中的“变量”。人类生活世界的二重化根源于人本身的二重化 ,即实然之人与应然之人的双重规定及其动态关联。把动态内涵纳入“人”的概念规定 ,克服“人”的静态概念的缺陷 ,真正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和精神。
作者 赖金良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28-37,27,共11页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 引文网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D·休谟.《人性论》[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8页.
  • 2参阅D·戈伊科奇等编《人道主义问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149页.
  • 3[14]A·J·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38、2-3页.
  • 4Ch·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第153页.
  • 5H·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 6马克思曾多次论及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其立脚点主要是人的类存在或人的社会存在及其历史,从早年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到后来的"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能成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545页)等,强调的都是人的社会规定性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自我生成过程.相比较而言,萨特则主要立足于人的个体存在及其历史,因而在他那里,人的自我生成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更多的是与个体的自我选择或自由选择联系在一起的,"人就是人,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Conceive)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所意愿(Will)成为的那样--是他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意愿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设想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参阅《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此处译文已有较大改动).这种分歧当然不应被忽视,但无论从人作为类存在或社会存在的历史,还是从人作为个体存在的历史,来揭示人本身的自我生成过程,都是有各有其积极意义的.
  • 7J·P·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1页.
  • 9帕斯卡尔.《思想录》[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5-196页.
  • 10参阅J·P·萨特:"所以,人性是没有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O·加塞特:"自然是一个物,……人不是一个物,谈论人的本性是不正确的,人没有本性.……人根本没有本性,人有的是……历史"(《作为一种体系的历史》,原载《哲学与历史--纪念卡西勒六十寿辰文集》,转引自卡西勒《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218页).

同被引文献36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10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