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痕分析法的创新运用:从石器到金属工具——以环珠江口和铜绿山出土的先秦金属工具为例
被引量:1
出处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0-183,187,共5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5
-
1沈辰,陈淳.微痕研究(低倍法)的探索与实践——兼谈小长梁遗址石制品的微痕观察[J].考古,2001(7):62-73. 被引量:27
-
2黄蕴平.沂源上崖洞石制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4,13(1):1-11. 被引量:19
-
3侯亚梅.考古标本微磨痕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2,11(4):354-361. 被引量:21
-
4侯亚梅.石制品微磨痕分析的实验性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2,11(3):202-215. 被引量:18
-
5张森水.述评《石器使用的试验鉴定——微磨损分析》一书[J].人类学学报,1986,5(4):392-395. 被引量:16
二级参考文献38
-
1夏竞峰.燧石刮削器的微痕观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995(1):22-42. 被引量:13
-
2张森水.述评《石器使用的试验鉴定——微磨损分析》一书[J].人类学学报,1986,5(4):392-395. 被引量:16
-
3吕遵谔,黄蕴平,李平生,孟振亚.山东沂源猿人化石[J].人类学学报,1989,8(4):301-313. 被引量:25
-
4黄蕴平.沂源上崖洞石制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4,13(1):1-11. 被引量:19
-
5张森水,中国远古人类,1989年
-
6张森水,人类学学报,1988年,7卷,1期,64页
-
7张森水,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
-
8张森水,人类学学报,1986年,5卷,4期,392页
-
9童恩正,史前研究,1985年,2期,151页
-
10张森水,古脊椎动物学报,1977年,15卷,1期,14页
共引文献54
-
1仪明洁,余官玥.也谈石器研究中的微痕分析[J].考古学集刊,2020(1):157-165. 被引量:1
-
2张宏彦.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环境与文化区系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2):36-44. 被引量:1
-
3傅朗.人类学会人工取火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102-106. 被引量:1
-
4CUI TianXing,YANG Qin,YU JinCheng,ZHOU ShuangLin,ZHAO ChaoHong.Microwear analysis of a bone-handled microblade excavated at Shangzhai site in Beijing: Evidences from ESEM[J].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10,53(9):1335-1342. 被引量:1
-
5沈辰,陈淳.微痕研究(低倍法)的探索与实践——兼谈小长梁遗址石制品的微痕观察[J].考古,2001(7):62-73. 被引量:27
-
6曹波.贵州史前考古的定位──多学科的研究[J].贵州文史丛刊,2000(3):48-55.
-
7王小庆.石器使用痕迹显微观察(高倍法)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5(1):176-178. 被引量:7
-
8李春华.北方地区史前旱作农业的发现与研究[J].农业考古,2005(3):10-15. 被引量:2
-
9王春雪,赵海龙.关于微痕研究(低倍法)实验的几点认识——从参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举办的“石器微痕分析培训-研讨班”谈起[J].博物馆研究,2006(2):35-39. 被引量:2
-
10谭志刚.泥河湾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地位[J].文物春秋,2007(1):3-7.
同被引文献78
-
1朱寿康,章伯垠.中国有色金属史(七) 汞[J].有色金属,1989,41(3):72-75. 被引量:3
-
2殷玮璋,周百灵.铜绿山古铜矿采矿技术的思考[J].江汉考古,2012(4):100-107. 被引量:10
-
3闻广.苏南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考古地质学研究[J].文物,1986(10):42-49. 被引量:44
-
4孙廷烈.辉县出土的几件铁器底金相学考察[J].考古学报,1956(2):125-140. 被引量:11
-
5高林生.关于我国早期的冶铁技术方法[J].考古,1962(2):99-100. 被引量:1
-
6袁明森,邓伯清.四川忠县(洽甘)井沟遗址的试掘[J].考古,1962(8):416-417. 被引量:13
-
7赵国璧.河南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的发掘[J].考古,1960(5):13-16. 被引量:10
-
8华觉明,杨根,刘恩珠.战国两汉铁器的金相学考查初步报告[J].考古学报,1960(1):73-88. 被引量:27
-
9杨根.云南晋宁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分析[J].考古学报,1958(3):75-77. 被引量:12
-
10李天元.湖北阳新港下古矿井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8(1):30-42. 被引量:7
-
1刘建民.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研究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1):99-102. 被引量:2
-
2唐蘭.从金属工具的发明过渡到手工业脱离农业而分立的问题[J].文物,1953(7):124-126.
-
3陈树祥.新见西汉冶铜炉与铜绿山春秋战国冶铜炉比较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6):1-8.
-
4朱达.铜绿山古矿遗址的早期开发与影响[J].祖国(教育版),2013(6):9-10.
-
5夏麦陵.荆三林著《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已出版[J].史学月刊,1987(2):122-122. 被引量:1
-
6刘晓航.铜绿山——中国青铜文化之源[J].湖北审计,2003(9):55-55.
-
7新生.热河博物馆筹备组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举办展览[J].文物,1956(2):65-65.
-
8黄展岳.《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版后记[J].文物天地,2000,0(4):32-33.
-
9茂森林.铜镜之乡:青铜工艺扬美誉[J].湖北画报(湖北旅游),2016,0(3):15-15.
-
10徐少华.铜绿山与盘龙城及中国早期青铜文明之关系[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1):15-1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