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个体”到“群雕”——试论贾樟柯《三峡好人》的突围和构建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三峡好人》具有文化突围和审美构建的意义:一方面它冲破电影'寻求'主题的一贯迷惘而获得'决定'的勇气,标志着导演和电影人物生存的突围;一方面它意味着边缘个体孤独体验和'怀旧'视点的摆脱,获得构楚中国普通群体日常生活的影像关注和中国当下诗意纪实影像表现的可能。在此基础上,第六代电影获得了一个新的审美基点。
作者 郑焕钊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42-45,共4页 Movie Literatur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尹鸿.“第五代”与“新生代” 电影时代的交差与过渡[J].电影艺术,1998(1):23-27. 被引量:12
  • 2戴维·莫利 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9.
  • 3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 4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 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9.
  •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44.
  • 7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8汪丁丁.回家的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 9Janice Doane. Nostalgia and Sexual Difference: The Resistance to Contemporary Feminism [M]. New York:Methuen, 1987.
  • 10Jonathan Friedman. 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共引文献7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