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后现代话语──论博德尔关系构成的思想
被引量:11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52,共8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66
-
1彭富春.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5):56-62. 被引量:23
-
2田薇.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9(4):42-45. 被引量:13
-
3任红杰.后现代主义反基础主义的取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31-36. 被引量:4
-
4李翔海.西方后现代转向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78-85. 被引量:9
-
5彭富春.文学:诗意语言[J].哲学研究,2000(7):42-47. 被引量:5
-
6孙胜忠.质疑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唯文化批评”[J].外国文学,2007(3):82-88. 被引量:15
-
7[德]比梅尔 刘鑫 刘英译.海德格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8[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著 王炳文等译.现象学运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918.
-
9彭富春.论无原则的批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4):438-445. 被引量:16
-
10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92.
引证文献11
-
1汪顺宁.权力意志与艺术——论尼采美学的基本问题[J].哲学研究,2002(4):61-67. 被引量:10
-
2彭富春.哲学的主题与方法[J].哲学研究,2005(3):8-18. 被引量:14
-
3张贤根.逻辑与逻各斯和思想——海德格尔逻辑思想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5,17(2):1-4. 被引量:2
-
4何卫平.H.博德尔及其思想简介[J].世界哲学,2006(1):12-12.
-
5蒋邦芹.论后期海德格尔的语言观——语言是思想的事情的规定[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4):39-42.
-
6蒋邦芹.海德格尔论“动物缺乏世界”[J].江苏社会科学,2013(2):52-59. 被引量:1
-
7张丽芬.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阅读及其美学意义[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1):215-227.
-
8江黎明.大美共生:新道论美学的理论探索与时代追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3):74-84. 被引量:1
-
9杨章钦.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的两点思考[J].东南学术,2002(6):154-157.
-
10谢劲松.哲学不是什么[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15(6):1-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7
-
1苏葆荣.“巴比伦塔”和“桃花源”——道·逻各斯 逍遥游·诗意地栖居[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3):35-36.
-
2马毅.21世纪初国内尼采哲学研究概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5):31-33. 被引量:1
-
3丁恒星,李娟.哲学终结了吗[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78-80.
-
4姚文放.“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6(5):157-166. 被引量:57
-
5曾文婕,吴定初.对教育研究疏离教育生活现象的反思[J].教育评论,2007(2):7-10. 被引量:1
-
6杨林.试论“艺术的纯粹性”——透视西方现代艺术引起的思想争辩[J].湖北社会科学,2007(5):130-133. 被引量:2
-
7孙胜忠.质疑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唯文化批评”[J].外国文学,2007(3):82-88. 被引量:15
-
8郭文成,周琳.当代美学的新道路——评彭富春的《哲学美学导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191-192.
-
9高文莹.近年来关于“哲学是什么”的研究综述[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15(5):17-20.
-
10张毅,王园.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文史哲,2007(6):5-19. 被引量:10
-
1肖鹏.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爱”的概念的解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1):223-224.
-
2李素霞,王继红.后现代主义冲击下唯物史观的自觉与自信[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5):41-44.
-
3王立清.在解构之中的新构建——评德里达的解构主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2):81-82.
-
4欧阳向英.后现代语境中的哲学合法性问题——德勒兹的哲学观研究[J].哲学研究,2000(8):51-57. 被引量:2
-
5黄旺.形而上学的在场,还是在场的形而上学?——从解释学的立场看《声音与现象》中的内在断裂[J].社会科学论坛,2012(6):188-197. 被引量:2
-
6道格拉斯.凯尔纳,孔明安.鲍德里亚:一个千禧年的跨学科思想家[J].南京社会科学,2008(8):1-5. 被引量:1
-
7陈晓明.起源性的缺乏——论德里达的“补充”与海德格尔的“在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1):120-128. 被引量:2
-
8张立波.后现代语境中唯物史观的自觉[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4):15-18.
-
9吴炫.说自己的话语[J].读书,1995,0(12):82-84.
-
10张贤根.反形而上学:德里达与海德格尔——兼论形而上学的终结问题[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97-10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