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12-15,共4页
同被引文献72
-
1资中筠.中美建交十周年与二十周年──变与不变[J].美国研究,1999,13(1):7-16. 被引量:5
-
2丁来强.90年代中美关系的两大特征[J].当代亚太,1999(11):13-18. 被引量:5
-
3资中筠.利益的汇合:国家关系的基础——写在中美建交十周年之际[J].美国研究,1989,3(2):18-38. 被引量:6
-
4周琪.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现状──共同利益与争执[J].美国研究,1995,9(4):30-50. 被引量:4
-
5贾庆国.重新认识中美关系[J].美国研究,1995,9(1):29-49. 被引量:2
-
6李长久.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J].现代国际关系,2002(6):1-5. 被引量:6
-
7管文虎.国家的国际形象浅析[J].当代世界,2006(6):36-38. 被引量:29
-
8叶江,李少丹.试论中苏同盟建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1949—1950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5):94-103. 被引量:2
-
9司国安,苏金远.2006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文本分析[J].新闻知识,2007(5):51-53. 被引量:18
-
10[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672.
引证文献5
-
1张仕荣.对后冷战时代中美关系危机管理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50-55.
-
2王栋.超越国家利益——探寻对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的知觉性解释[J].美国研究,2001,15(3):27-46. 被引量:17
-
3马云.面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2):12-16.
-
4张艳敏.美国多元媒介中的江苏国际形象研究——基于COCA语料库的实证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86-94. 被引量:6
-
5郑易平,郑德洛.1950年代以来的美国对华政策演变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6):129-151.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7
-
1吴白乙.中国对“炸馆”事件的危机管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3):22-29. 被引量:7
-
2余维海,李从娜.美国对华政策的政治制度因素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62-64.
-
3尹继武,田野.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形式选择:一种交易成本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7,28(2):135-149. 被引量:11
-
4王栋.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与中美关系[J].史学月刊,2009(2):83-96. 被引量:2
-
5尹继武.和谐世界秩序的可能: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5):56-65. 被引量:9
-
6王洪涛.新世纪中美关系研究与中美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9(6):56-62. 被引量:3
-
7王栋.双重超越的困境--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政策刍议[J].国际政治研究,2009,30(3):12-28. 被引量:11
-
8彭洁.认知失调对政治决策者决策的影响——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3-15. 被引量:2
-
9王栋,贾子方.论中国外交研究的三大传统[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4):32-53. 被引量:7
-
10尹继武.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4):48-78. 被引量: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