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2-15,共4页
同被引文献28
-
1王永亮,曹晓霞.剖析美国新闻霸权及应对措施[J].声屏世界,2002(8):54-55. 被引量:3
-
2关世杰.因特网与文化帝国主义——从因特网的特点看它对国际文化交流的影响[J].国际政治研究,1999,20(1):118-127. 被引量:12
-
3于家娣.从克林顿访华报道看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J].国际新闻界,1998,20(Z1):12-20. 被引量:3
-
4范士明.美国媒体敌视中国的原因[J].国际政治研究,1997,18(3):45-50. 被引量:6
-
5萨本望.中美关系回顾与展望——纪念中美建交25周年[J].和平与发展,2004(2):1-3. 被引量:1
-
6陶文钊.努力构建双赢的中美关系[J].和平与发展,2004(2):4-7. 被引量:1
-
7刘海军.浅论美国文化霸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2):19-24. 被引量:11
-
8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
-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66.
-
10Erik Eckholm.The Cold War Left No Maps For This Face-Off [N].New York Times,Apr 8,2001.
二级引证文献8
-
1沈义贞.塑造国家形象:影视艺术的新使命[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1):158-161. 被引量:10
-
2刘伟冬,居其宏,沈义贞,方仪.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7(3):1-9. 被引量:5
-
3唐岚.新世纪初西方主流媒体对华报道的变化——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6):108-112. 被引量:3
-
4李平平.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分析——以《泰晤士报》北京奥运周期内对华报道文本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74-80.
-
5方国清,骆红斌.中国符号: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1):15-19. 被引量:21
-
6周树涛.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J].艺术评鉴,2019,0(22):163-164.
-
7柯小俊,文子玉.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舆论环境分析——基于X平台评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6):122-133.
-
8姚瑶.新闻管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5):54-55.
-
1钱国平.析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内在矛盾[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13-15.
-
2席来旺.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契机[J].瞭望,2001(14):9-9.
-
3陶文钊,王荣军.纪念中美建交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美国研究,1999,13(1):146-149.
-
4朱锋.TMD与两岸关系[J].台湾研究,1999(3):72-78.
-
5李兵.李登辉的“两国论”行不通[J].当代亚太,1999(9):61-64.
-
6阎学通.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与东北亚安全[J].国际经济评论,2000(4):59-63.
-
7朱听昌,师小芹.90年代日美关系的调整及其影响[J].日本学刊,1999(3):1-16. 被引量:4
-
8吕其昌.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1999,0(3):9-14.
-
9刘再起.美国积极推动全球“民主化”的理论基础——新保守主义[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53-55.
-
10鲁戈.新炮舰政策的旗帜——驳“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J].政治教育,2000(3):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