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9年第2期13-14,共2页
Contemporary Rhetoric
同被引文献27
-
1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2):23-33. 被引量:134
-
2王松亭.“兴”与METAPHOR浅说——兼谈隐喻的分类问题[J].外语学刊,2000(2):34-39. 被引量:3
-
3张蓓.莱考夫的经验主义隐喻观探究[J].外语教学,1999,20(3):9-12. 被引量:21
-
4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21(6):11-20. 被引量:340
-
5曹务堂.隐喻的认知性立体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3):49-53. 被引量:22
-
6马春玲.比喻美质谈[J].当代修辞学,1999(1):31-32. 被引量:5
-
7彭增安.隐喻的作用机制[J].当代修辞学,1998(5):29-30. 被引量:10
-
8陈汝东.瑞查兹及其修辞研究(下)[J].当代修辞学,1998(2):5-8. 被引量:6
-
9陈汝东.瑞查兹及其修辞研究(上)[J].当代修辞学,1998(1):7-10. 被引量:11
-
10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8-12. 被引量:141
引证文献9
-
1黄昭艳.由高考题看修辞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51-54.
-
2孙凯,董文周.诗学篇章与隐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2):52-55. 被引量:8
-
3王爽,李敏锐.浅析隐喻及其认知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2):95-97.
-
4刁生虎.隐喻:修辞·思维·文化[J].语文知识,2011(2):35-37. 被引量:2
-
5李鑫华.隐喻与诗歌:假设空间、理性意义与内涵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6):9-12.
-
6卢倩男.隐喻之于构建篇章连贯的作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5,0(32):30-32.
-
7魏姝.《女王的棋局》中的非语言符号性隐喻[J].海外英语,2023(1):206-208. 被引量:1
-
8王李霞.隐喻探源——兼论我国历史上的隐喻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2):102-106. 被引量:1
-
9李鑫华.隐喻与诗歌:假设空间、理性意义与内涵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5):8-1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4
-
1徐萍.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J].职业圈,2007(08S):114-115. 被引量:2
-
2何爱晶.隐喻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25(1):83-85.
-
3路翩翩.论诗歌隐喻的认知意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5(4):7-9. 被引量:2
-
4贾立平,张改丽.诗性隐喻及其翻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20-123. 被引量:1
-
5贺学贵.广告英语中隐喻应用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9(6):17-20. 被引量:1
-
6刁生虎.庄子对中国“象喻”文学的贡献[J].青海社会科学,2012(1):186-192. 被引量:1
-
7毛佳玳,李方媛.舒婷《致橡树》的隐喻认知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40-41. 被引量:2
-
8陈文慧,朵云峰.诗歌英译中隐喻的文化解读——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例[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4):76-79. 被引量:2
-
9高美云.在美学观照下诗性隐喻的艺术魅力[J].湖南社会科学,2014(5):211-213. 被引量:1
-
10陈思涵.丁尼生诗歌《橡树》的认知隐喻解读[J].黑河学刊,2014(9):20-21.
-
1杨信彰,xmu.edu.cn.隐喻的两种解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4-7. 被引量:31
-
2肖亮荣.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看Searle的语言哲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0,21(3):11-14. 被引量:6
-
3徐华,刘亚栋.心理语言学原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7,0(1):62-64. 被引量:1
-
4张冬楠,王朝培.心理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2(17):122-123.
-
5甘伶俐,袁阳春.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1,0(17):60-60. 被引量:1
-
6贾军.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的作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57-61. 被引量:4
-
7项成东.歧义的认知机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4):80-84. 被引量:17
-
8东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实证主义》[J].当代语言学,1965(Z1):55-55.
-
9李小妮.语感培养与外语学习环境建构[J].外语学刊,2016(6):134-137. 被引量:3
-
10唐国全,何小玲.隐喻的相互作用论[J].外国语文,1992,17(3):67-7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