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法律和诉讼实践中的高度盖然性原则
被引量:6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44-47,共4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15
-
1苏力.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J].北大法律评论,1998(2):320-364. 被引量:103
-
2赵钢.正确处理民事经济审判工作中的十大关系[J].法学研究,1999,21(1):17-32. 被引量:65
-
3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J].政法论坛,1999,17(3):12-19. 被引量:249
-
4李浩.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1999(3):119-126. 被引量:64
-
5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研讨会纪要[J].法学研究,1998,20(5):2-27. 被引量:26
-
6汤维建,陈开欣.试论英美证据法上的刑事证明标准[J].政法论坛,1993,11(4):79-84. 被引量:53
-
7邓建民.论实事求是原则与刑事诉讼原则[J].现代法学,1996,18(2):107-109. 被引量:2
-
8王亚新.刑事诉讼中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的问题——关于自由心证原则历史和现状的比较法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3,7(2):113-144. 被引量:122
-
9陈响荣,杨央平,蒋南成,李刚.诉讼效益与证明要求——论在民事诉讼中应确立高度盖然性原则[J].法学研究,1995,17(5):37-43. 被引量:34
-
10孙笑侠.公、私法责任分析——论功利性补偿与道义性惩罚[J].法学研究,1994,16(6):28-35. 被引量:72
引证文献6
-
1陈响荣,杨央平,蒋南成,李刚.诉讼效益与证明要求——论在民事诉讼中应确立高度盖然性原则[J].法学研究,1995,17(5):37-43. 被引量:34
-
2李祖军.论民事再审程序[J].现代法学,2002,24(2):106-113. 被引量:23
-
3张宝亚.作为定案依据的案件事实之探讨——兼论不同诉讼的证明标准[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42-45. 被引量:2
-
4任宏伟.法经济学视角下的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J].东南学术,2013(4):186-194. 被引量:1
-
5程宗璋.证据标准的新思考[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44-46.
-
6毕玉谦.证明标准研究[J].刑事司法论坛,1999(1):424-47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63
-
1黄世邕.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若干问题探讨[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5(S1):30-32.
-
2刘光.法律真实性和形式合理性——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引发的法社会学思考[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2,14(5):47-50. 被引量:6
-
3姜龙,马忠瑜.民事再审程序中“新证据”规定的不足与完善[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6,22(3):73-75. 被引量:3
-
4翁晓斌.程序利益保障论[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2):218-234. 被引量:2
-
5张涵.民事法学研究评述[J].法学研究,1996,18(1):14-26. 被引量:4
-
6钟照元,李小鹤,奉晓政.法国和美国民事证明标准差异简论[J].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2004,24(3):57-58.
-
7肖建国.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J].法律科学,2002,20(3):101-112. 被引量:35
-
8李忠民.试论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证明标准及其“盖然性”理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68-70. 被引量:2
-
9王信峰.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J].政法论丛,2001(6):48-51.
-
10聂铄,胡克敏.试比较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J].当代法学,2002,16(8):95-98. 被引量:3
-
1王兆志.浅析使用证据与指名问供的界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5(3):48-50. 被引量:2
-
2陈威旭.“田婆婆”背后的苦命母亲[J].作文素材,2011(9):4-4.
-
3王希仁.略论证据的关联性[J].宁夏社会科学,1983(1):78-80.
-
4В.Я.柯尔金,李衍.罪行调查学[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1):65-65.
-
5李巧艺.族源研究范式——以藏羌族源关系研究为例[J].中国藏学,2012(3):57-61. 被引量:1
-
6毕玉谦.证明标准研究[J].刑事司法论坛,1999(1):424-477. 被引量:4
-
7李春霖.论民事诉讼证据[J].新疆社会科学,1983(2):149-160.
-
8万自新.证言的可靠性及其分析判断[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9(3):56-58. 被引量:1
-
9保存证据速报案 心理调节抚创伤[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8(S1):33-34.
-
10崔敏.刑事证据理论研究综述(第一部分)——《刑事证据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研究成果之一[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5(2):3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