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评价的历史反思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评价的历史反思魏绍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中,曾经出现过多次有关中国社会问题的严肃而认真的争论,这种争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影响。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原则对这些争...
作者
魏绍馨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1期33-38,共6页
Qilu Journal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实验主义
胡适
李大钊
社会问题
科学与民主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思潮
分类号
K261.1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2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112
1
董国强.
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对争论性质的再探讨[J]
.社会科学研究,2004(4):99-104.
被引量:9
2
钱素敏.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知识经济,2008(5):176-177.
被引量:1
3
孙晓飞.
“五四”前后胡适实用主义影响评议[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S2):266-269.
被引量:2
4
张艳国.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反思[J]
.史学月刊,1999(3):8-13.
被引量:3
5
陆剑杰.
中国的自由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
.哲学研究,1999(11):22-31.
被引量:16
6
倪培强,池中莲.
也谈“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影响[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2):3-9.
被引量:4
7
范耀登.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J]
.广东社会科学,1998(2):70-75.
被引量:2
8
李庆.
胡适和问题与主义之争[J]
.近代史研究,1986(5):177-185.
被引量:7
9
魏绍馨.
我观鲁迅与辛亥革命[J]
.齐鲁学刊,1986(5):9-15.
被引量:1
10
魏绍馨.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议[J]
.齐鲁学刊,1985(5):18-2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7
1
张殿兴,赵金康.
读魏宏运先生的新编《中国现代史》[J]
.史学月刊,2004(10):19-22.
2
王涛,陈鹏.
近十年五四时期实用主义思想研究综述[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2):24-28.
3
张艳.
对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历史阐释的学术解读[J]
.中共党史研究,2010(5):54-63.
被引量:5
4
卢毅.
新思潮激荡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J]
.党史文汇,2012(3):4-10.
被引量:1
5
于兴卫.
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J]
.河北学刊,1999,19(3):9-14.
被引量:6
6
刘暖.
“问题与主义”之争研究的历史溯源、主要论域及发展进路[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95-103.
7
向吉发,张全之.
学术·思想·风骨——论魏绍馨先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
.临沂大学学报,2023,45(4):93-101.
二级引证文献
9
1
张殿兴,赵金康.
读魏宏运先生的新编《中国现代史》[J]
.史学月刊,2004(10):19-22.
2
张艳.
对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历史阐释的学术解读[J]
.中共党史研究,2010(5):54-63.
被引量:5
3
田轶.
“问题与主义”历史语境中的中国改革开放[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24-27.
4
沈成飞.
对话与大众化: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认识的一个新视角[J]
.教学与研究,2012(6):43-50.
被引量:3
5
付锦睿.
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百年回顾与当代价值[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103-107.
6
邓灿,姜秀玉.
“问题与主义”之争再思考[J]
.长江丛刊,2019,0(11):170-172.
7
刘成成,陈华建,李永峰.
新中国以来国内五四运动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19,0(6):99-109.
8
刘德军,刘茂旺.
改革开放以来“问题与主义”研究述论[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0,12(1):1-6.
9
刘暖.
“问题与主义”之争研究的历史溯源、主要论域及发展进路[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95-103.
1
赵映林.
“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与李大钊[J]
.新华月报,2011(18):85-87.
2
谢志军,牛建军.
再论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J]
.党史博采(下),2007(09X):15-16.
被引量:2
3
郑维东.
电视的问题与主义[J]
.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8):15-15.
4
杜永峰.
改革开放以来“问题与主义”之争研究综述[J]
.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46-49.
5
程丹,唐丹.
胡适和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相通之处[J]
.兰州学刊,2006(4):41-43.
被引量:1
6
辜雅.
问题与主义之争[J]
.文史月刊,2013(3):60-61.
7
耿宝强.
“问题与主义”之争:同志间的唱和[J]
.关东学刊,2016(1):103-109.
被引量:1
8
张勇.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认识[J]
.历史学习,2000(2):3-5.
9
张宝明.
“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问题与主义”之后的“主义与主义”之争[J]
.江苏社会科学,2006(3):141-147.
被引量:2
10
王小梅.
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试析[J]
.档案天地,2001(B06):22-23.
被引量:1
齐鲁学刊
199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