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正典结构的精神质询 重读靳凡《公开的情书》和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被引量:
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谁是靳凡?谁又是礼平?对于今天的很多年轻人,"靳凡"和"礼平",肯定是两个全然陌生的名字。至于《公开的情书》和《晚霞消失的时候》,也一定是两部闻所未闻的作品。
作者
何言宏
出处
《上海文化》
2009年第3期86-95,共10页
Shanghai Culture
关键词
文学史叙述
启蒙主义
作家作品
晚霞
公开
陀思妥耶夫斯基
正典
精神领袖
主流意识形态
知识分子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64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35
参考文献
2
1
礼平.
写给我的年代——追忆《晚霞消失的时候》[J]
.青年文学,2002,0(1):4-21.
被引量:13
2
张隆溪 选.比较文学译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共引文献
12
1
翟业军.
启蒙就是一段试错的旅程——从《晚霞消失的时候》到《启蒙时代》[J]
.上海文化,2010(2):39-47.
被引量:2
2
傅金祥.
《晚霞消失的时候》及其争议的再解读[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0(3):13-15.
3
宋文坛.
“个体化书写”的成就与命运——评《晚霞消失的时候》兼论新时期之初的文学现象[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1):69-75.
被引量:1
4
艾翔.
被话语绑架的历史反思 重读《晚霞消失的时候》[J]
.上海文化,2012(2):65-78.
被引量:3
5
程光炜,张伟栋,李云,李雪.
八十年代文学的思想和学术问题[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18-25.
6
韩亮.
论“新时期”初小说创伤书写的缺陷[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8):105-112.
7
沈杏培.
政治文化与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叙事空间[J]
.文艺争鸣,2013(12):56-61.
8
韩亮.
《晚霞消失的时候》:历史现场与重返之思[J]
.扬子江(评论),2014(2):40-45.
9
王云婷.
一段往事与一个时代——以《晚霞消失的时候》为样本回顾八十年代思想讨论[J]
.艺术科技,2013,26(12):169-169.
10
岳雯.
抒情话语与八十年代小说家的命运[J]
.小说评论,2014(4):111-11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4
1
杨庆祥,金理,黄平.
“80后”写作与“中国梦”(上)——“我们时代的文学想像与文学生产”之一[J]
.上海文学,2011(6):107-112.
被引量:4
2
丁帆,何言宏.
论二十年来小说潮流的演进[J]
.文学评论,1998(5):49-60.
被引量:48
3
刘再复.
论文学的主体性[J]
.文学评论,1985(6):11-26.
被引量:380
4
胡启立.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祝词[J]
.文艺研究,1985(2):4-6.
被引量:7
5
刘心武.
生活的创造者说:走这条路![J]
.文学评论,1978(5):58-64.
被引量:20
6
王友琴.
主动的、自觉的、奋斗的青年形象[J]
.文学评论,1983(3):11-12.
被引量:1
7
庄临安,徐海鹰,夏志厚.
评《晚霞消失的时候》——兼评《公开的情书》、《人啊,人!》[J]
.文艺理论研究,1982(1):31-36.
被引量:3
8
刘再复.
主体感受在取材中的支配作用与神魔题材的人间性[J]
.人文杂志,1981(4):38-46.
被引量:1
9
陆炜.
知识分子和权力法国哲学家M.福柯和G.德勒泽的一次对话[J]
.世界哲学,1991(6):45-48.
被引量:2
10
刘青峰,黄平.
《公开的情书》与70年代[J]
.上海文化,2009(3):96-101.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8
1
丁帆.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启蒙与反启蒙的再思考[J]
.当代作家评论,2010(1):4-18.
被引量:24
2
张志忠.
有待展开的当代文学可能性——以《波动》、《公开的情书》和《晚霞消失的时候》为例[J]
.文学评论,2010(4):147-153.
被引量:7
3
何言宏.
精神权力的瓦解与重塑[J]
.文艺研究,2011(4):23-30.
被引量:3
4
窦玲玲.
两种力量的角逐——从新时期初期《公开的情书》的评价看当时的文学状况[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1(5):25-26.
5
程光炜,张伟栋,李云,李雪.
八十年代文学的思想和学术问题[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18-25.
6
韩亮.
论“新时期”初小说创伤书写的缺陷[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8):105-112.
7
王布新.
论新时期“过渡状态”中文学主体性的生成——以1975-1983年为中心[J]
.东吴学术,2021(2):93-100.
8
何言宏.
结局与开始——《公开的情书》与启蒙主义的文学文化[J]
.小说评论,2022(1):102-11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5
1
宋文坛,吴晓雪.
改革文学:“合法性”修辞的建构与质疑[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5):90-93.
2
李先国.
《望天宫》向八十年代文学学了什么[J]
.野草,2011,0(3):25-26.
3
何言宏.
批判的学术如何可能?[J]
.当代作家评论,2010(1):19-29.
被引量:1
4
梁鸿.
丁帆:“历史-美学”批评及其启蒙性[J]
.当代作家评论,2010(1):29-36.
被引量:2
5
陈兴强.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冲撞——刘恒《伏羲伏羲》矛盾冲突解析[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9):170-171.
6
程光炜.
我们如何整理历史——十年来“十七年文学”研究潜含的问题[J]
.文艺研究,2010(10):16-26.
被引量:19
7
黄轶.
从价值维度的重构谈丁帆的百年文学史观[J]
.当代作家评论,2011(3):15-21.
8
邵向阳,杨荷泉.
艺术“突围”与文化“暴动”——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和“五四”文化启蒙关系再梳理[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6):61-66.
被引量:2
9
刘杨.
浅谈文学史视野下“伤痕文学”研究的意义[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64-66.
被引量:2
10
程光炜,张伟栋,李云,李雪.
八十年代文学的思想和学术问题[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18-25.
1
丁东,谢泳.
关于中国文革中的地下文学[J]
.上海文学,1994,0(3):77-80.
被引量:3
2
庄临安,徐海鹰,夏志厚.
评《晚霞消失的时候》——兼评《公开的情书》、《人啊,人!》[J]
.文艺理论研究,1982(1):31-36.
被引量:3
3
韩亮.
《晚霞消失的时候》:历史现场与重返之思[J]
.扬子江(评论),2014(2):40-45.
4
吴晓雪.
论新时期初期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之异同——以《晚霞消失的时候》与《公开的情书》为例[J]
.北方文学(下),2012(10):39-39.
5
廖建斌.
“天使”的沦落与拯救 试谈三篇“反思文学”的女性形象[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4):65-69.
被引量:1
6
窦玲玲.
两种力量的角逐——从新时期初期《公开的情书》的评价看当时的文学状况[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1(5):25-26.
7
乔世华.
关于《晚霞消失的时候》[J]
.粤海风,2009(3):74-76.
被引量:4
8
程光炜,张伟栋,李云,李雪.
八十年代文学的思想和学术问题[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18-25.
9
张志忠.
有待展开的当代文学可能性——以《波动》、《公开的情书》和《晚霞消失的时候》为例[J]
.文学评论,2010(4):147-153.
被引量:7
10
韩亮.
论“新时期”初小说创伤书写的缺陷[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8):105-112.
上海文化
200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