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老农民投稿记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编前 去年冬天的一个上午,灰蒙蒙的天空将办公室笼罩在一片阴郁的色调中,我正在伏案工作的时候,一位70多岁的老人推门而入。他操着浓厚的中州口音,边说边掏出一叠稿件,要我当时就看,并作一答复。从我的直觉判断,这位老人是一位土得不能再土、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地道农民,而这些誊写工整的稿件无疑是出自这位老农民之手。这篇稿件的主人从一个传统农民的角度,带着中原大地浑厚的土地气息来感受当代生活,有许多疑问、有许多试探,但都没有离开土地,都是质朴的,都是淡淡的,甚至都是结实的;细细读来,这些诗文的字里行间散发着些许原野的清馨。这些零散的一段一段的文字,没有标新立异的地方,没有警句豪言,也没有故做的激情,是那样的平实,犹如土地里的一个个土块,比起都市里的一个个钢筋水泥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与自然。 我想我们在一个习惯了的空气里呼吸得太久了,我们走出高楼大厦,去郊外走走,索性去那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本色的土地上走一走,或许我们会发现我们确实迷失得太远。 至于写稿,一个年迈花甲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须要经过多少艰难的补课和求索,这是难以想像的。要想投稿,就凭农民这块牌子也是一难。 1990年,带着“我的学生时代”一稿,访某青年杂志社,敬请指教。女编辑一看模样是个农民,答日:“此类题材都是名人”,了之。又遇一文联同志,请阅后提个意见,我还附了邮票的,只听一声:“忙,没那时间。”完了。而后,深有身微求师难之感,抑郁日积,化为拙句: 之一、新妇怨 新妇少颜色,登堂倍凄惶; 小姑尚不悦,怎得大姑赏。 怨似不该,只怨自己,续作—— 之二、咏桐村南村北桐花开,不与桃李斗风采;花开花落无人问,苦待十年自成材。 1995年,《中国农民》退回“进城随感”,这是10多年来8次退稿中惟一修改后的退稿,连标题也改为“农人随感”。信中说:“有些随感写得不错,但因不适合本刊栏目,故退回。”还说:“你可另寄别处,它可能适合别的报刊别的栏目。”我只认为这是编者对我的偏爱而感之不尽。稍作补充,录之如下: 一 1991年,一位亲戚得知我将去兰州,便来信说:“免票已备好,只等寄照片来。”接信后即找出照片。
作者 邱元普
出处 《三月风》 2002年第6期11-12,共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