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21-25,共5页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25
-
1奥恩斯坦著 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
2施良方.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10(4):1-24. 被引量:74
-
3多尔著 田光复口述翻译 何怡君文字整理.展望后现代思想下的新课程[EB/OL].http:∥140.112.50.101/educc/philosophy/post-curriculum.htm.,.
-
4罗斯所著 张月译.后工业与后现代[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
5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J].国外社会科学,1995(1):41-47. 被引量:131
-
6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 岛子译.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R].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207).
-
7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后现代思想与后现代课程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1,30(2):42-45. 被引量:70
-
8盛宁.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文本”的解构[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2):114-129. 被引量:10
-
9R.Rorty,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P7
-
10大卫·雷·格里芬编 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49)..
二级参考文献11
-
1克拉夫基,彭正梅.现代世界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的任务——对国际教育的设想[J].全球教育展望,1996,26(6):8-12. 被引量:2
-
2钟启泉.地球市民论与课程(下)[J].全球教育展望,1996,26(4):45-54. 被引量:1
-
3张华.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1996,26(1):55-61. 被引量:11
-
4小威廉姆E 王宏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5[2]Popper, K. 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M]. London & Henley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3.53、30.
-
6Feyerabend, P. K.. Against Method: Outline of an Anarchistic Theory of Knowledge[M]. Redwood Bum, 1975. 299.
-
7Lyotard, J. F.. The post - modem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4 - 5.
-
8浅沼茂等编著.后现代与课程.东京.米库尼出版.1995年版.
-
9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院主编.新世纪的教育展望.高雄:丽文文化公司,2000年版.
-
10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
共引文献349
-
1邓莉凡.装置艺术的“国内转向”——以《物尽其用》为例[J].中国文艺家,2019,0(12):267-268.
-
2沈春旋,朱玉江.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探绎[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2(3):5-11.
-
3姜肖.启蒙的分化:文学批评“后现代性”话语及其异质形态[J].文艺争鸣,2022(9):34-40.
-
4陈巍.从工具理性走向交往理性——民事司法改革的逻辑转换[J].民事程序法研究,2021(1):15-30.
-
5任丹,范黎丽.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改革探索——以电影学(影视制片)为例[J].传媒与教育,2018(1H):301-304.
-
6石翠红.协商课程、领悟课程及其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4):146-148.
-
7杨晓辉.后现代主义范式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4):28-29.
-
8曹辉.后现代道德教育“对话”的基本内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1):49-52. 被引量:11
-
9容中逵.论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当前我国课程实践的定位[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3):19-22. 被引量:6
-
10关晶.职业教育在后现代主义中的立据、挑战与改革趋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7):5-9.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34
-
1郜立春,陈良清.加强行动研究,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4,23(4):61-62. 被引量:6
-
2肖美艳.我国近二十年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11):58-60. 被引量:38
-
3裴娣娜.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3-8. 被引量:43
-
4尹弘飚,李子建.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12-18. 被引量:41
-
5刘洪星,徐东平.学科体系结构及其概念建模[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5):58-60. 被引量:17
-
6张秀,朱德全.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5):9-11. 被引量:23
-
7陈家顺,张爱芳.解构与颠覆:结构、后结构主义思潮及其教育观[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99-102. 被引量:4
-
8张文军.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3):165-172. 被引量:16
-
9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被引量:302
-
10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被引量:994
引证文献6
-
1郭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素养的新要求[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2):14-16. 被引量:2
-
2许爱梅.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条件下艺术体操课程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119-121. 被引量:2
-
3宋怡.后现代主义与化学课程改革[J].华夏教师,2012(8):82-83. 被引量:2
-
4王维蓉.初中美术课自主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8,0(37):174-174. 被引量:1
-
5马晓龙,吴琳,崔凌波,张丽甜.后结构主义视角下旅游资源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旅游论坛,2024,17(7):67-76.
-
6孙玛利.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述评[J].青年时代,2017,0(18):87-88.
二级引证文献7
-
1崔婷,唐燕儿.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5):66-69. 被引量:13
-
2毛丽霞.我院基础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83-83.
-
3郭研,李晓东.工科普通高校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改趋势探析[J].科技视界,2015(6):41-41.
-
4史美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药学专业化学课程教改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126-126. 被引量:2
-
5郭永艳.论化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J].山东化工,2017,46(10):157-159. 被引量:2
-
6冉绍平.中学美术课堂成功教学之浅见[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66-166.
-
7林曦,陈宇.刍议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报业,2012,0(08X):189-190. 被引量:5
-
1杨静,刘成新.WEB2.0与学习方式的后现代转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69-71. 被引量:26
-
2周大众.读者心声[J].教育科学论坛,2012(9):4-4.
-
3龚晓林.课程:“跑道”变“在跑道上跑”——解读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6(2):50-53.
-
4龚晓林.课程:“跑道”变“在跑道上跑”——解读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6):116-118. 被引量:4
-
5王海东.语文教育的生机与陷阱——对后现代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8(3):92-94.
-
6黄忠敬.多尔和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J].上海教育,2002(23):36-37. 被引量:1
-
7程红玉.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泰山学院学报,2006,28(2):108-111. 被引量:3
-
8于舒曼.生成性思维——教师课程意识的后现代转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2(9):8-10. 被引量:1
-
9程晋宽.全球化背景下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办学标准的新思维[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3):43-53. 被引量:4
-
10蒋关军.教育研究思想方法的后现代转向[J].大学教育科学,2005(3):91-9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