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和他的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被引量:
1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 ,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位作家的生平与创作 ,重点分析了他的代表作《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指出了这部作品与俄罗斯经典文学的紧密联系 ,研究了作品中的狂欢化手法、对话性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匠心处理。
作者
余一中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3-157,共5页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基金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成果
关键词
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
俄罗斯
后现代主义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狂欢化手法
分类号
I5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77
同被引文献
68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3
1
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66页.
2
米·巴赫金 李兆林 夏忠宪等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A].李兆林、夏忠宪等译.见巴赫金全集第6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页.
3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页.
共引文献
77
1
陈喜辉,付丽.
因特网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J]
.文艺评论,2004(4):11-15.
被引量:2
2
俞美玉.
激活与文学文本对话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J]
.浙江社会科学,2004(5):34-38.
被引量:2
3
张立波.
后学科:背景、中介和关键词[J]
.学术研究,2004(9):13-16.
被引量:2
4
王志耕.
基督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时性”诗学[J]
.外国文学评论,2001(3):98-108.
被引量:8
5
齐快鸽.
复调与对话——C.沃尔夫的小说《美狄亚》评析[J]
.当代外国文学,2002,23(3):89-94.
6
樊宝英.
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逻辑审视[J]
.外国文学研究,2000,22(3):12-17.
7
牛学智.
“诗意”、“温情”与西部现实——从漠月小说说开去[J]
.文学评论,2005(1):112-118.
被引量:1
8
金丹元.
论当代后影像文本中的几种新叙事类型[J]
.戏剧艺术,2002(6):52-57.
9
陈思红.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心理描写手法[J]
.国外文学,2000(2):114-120.
10
周启超.
复调[J]
.外国文学,2002(4):80-86.
被引量:17
<
1
2
3
4
5
…
8
>
同被引文献
68
1
王加兴.
从视角结构看《黑桃皇后》的作者形象[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3):40-42.
被引量:4
2
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魏旭.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J]
.当代外国文学,2004,25(4):5-26.
被引量:2
3
陈方,霍晓丹.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面镜子——关于《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的旅行》的一次课堂讨论[J]
.国外文学,2003(1):105-110.
被引量:3
4
余一中,弗.维.阿格诺索夫,孙飞燕.
百花齐放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文学——弗·阿格诺索夫访谈录[J]
.当代外国文学,2001,22(4):110-115.
被引量:7
5
赵丹.
“多余人”形象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嬗变[J]
.当代外国文学,2005,26(3):115-120.
被引量:7
6
[19]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420.
7
[1]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
[5]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
[12]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
[15]L S Dembo,Nabokov.The Man and His Book[M].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7.
<
1
2
3
4
5
…
7
>
引证文献
12
1
皮野.
论韦涅·叶罗费耶夫创作中的戏谑艺术——从后现代经典《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谈起[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5):51-53.
2
皮野.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开山作:《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J]
.俄罗斯文艺,2008(2):21-27.
被引量:3
3
李新梅.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对苏维埃历史的书写[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1(4):135-141.
4
李新梅.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圣愚现象及其文化意蕴[J]
.当代外国文学,2012,33(1):149-155.
被引量:5
5
董春春.
《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的狂欢化因素[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1):62-65.
6
皮野.
与世界对话: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对话性论略[J]
.俄罗斯文艺,2017(4):82-89.
被引量:1
7
吕天威.
“没人到得了佩图什基”——论《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中的虚无主义[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0(7):123-125.
8
姜典辰.
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域理论视角看《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0(11):124-126.
9
苏崇阳.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圣愚形象的传承与嬗变——以《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为例[J]
.黑河学院学报,2021,12(6):135-138.
10
田佳宁.
存在之悲--论《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作者形象[J]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2021(2):78-83.
<
1
2
>
二级引证文献
9
1
董春春.
《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的狂欢化因素[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1):62-65.
2
任立侠,公衍萍.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后现代特征之比较[J]
.贵州民族研究,2017,38(6):145-149.
被引量:1
3
吴济,司俊琴.
炼狱中的苦行圣女--索尔仁尼琴和涅克拉索夫笔下“玛特廖娜”形象的多维度观照[J]
.陇东学院学报,2017,28(4):21-26.
4
包玉林.
浅析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下的网络文学[J]
.青年时代,2016,0(28):62-62.
5
苏崇阳.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圣愚形象的传承与嬗变——以《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为例[J]
.黑河学院学报,2021,12(6):135-138.
6
田佳宁.
存在之悲--论《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作者形象[J]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2021(2):78-83.
7
胡颖.
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中的“梅尼普体”研究[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33(1):94-103.
8
赵雪.
电气火车上的酒神之旅——《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狂欢化美学[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2(6):141-151.
9
郭娉婷.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的民族文化性研究[J]
.作家,2014,0(06X):127-128.
1
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魏旭.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J]
.当代外国文学,2004,25(4):5-26.
被引量:2
2
杨仁敬,李琼.
狂欢化手法的运用和弱化——评坡的《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81-85.
被引量:1
3
陈初云.
从狂欢化的视角解读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1):90-91.
4
刘文飞.
不断变化着的文学潮流[J]
.作品与争鸣,2006,0(6):80-80.
5
纪薇.
罗赞诺夫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J]
.俄罗斯文艺,2013(1):99-104.
6
曾佳.
颠覆中的继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文学传统[J]
.文学教育(中),2016,0(10):28-29.
7
马兰.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探源[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6):152-153.
8
范馨悦,王春英.
西方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异同[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1):109-110.
9
田烨.
自由、平等、博爱——莱辛《黑皮肤的圣母》的狂欢化手法研究[J]
.语文建设,2016(10X):45-46.
10
曾思艺.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说[J]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7(3):81-90.
<
1
2
>
当代外国文学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姜宁
席翼
张玥
苏丽
熊正英
苑红
牛燕媚
傅力
杨瑾
相关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天津体育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
相关主题
有氧耐力运动
力竭性运动
有氧代谢能力
心脏肥大
体育运动会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