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早期马克思——兼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4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8-13,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6
-
1黑格尔 王造时 译.《历史哲学》[M].世纪集团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
2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7年..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卷二十-第91-92页.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5(25).432.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共引文献668
-
1庄仕文,李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15-17.
-
2王江燕.民主政治建设与公共权力监督[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1-14. 被引量:2
-
3戈钟庆.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2-45.
-
4周新城.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经济经纬,2004,21(4):1-4.
-
5陆剑杰.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合式”解读——写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之际[J].南京社会科学,2004(8):1-9. 被引量:1
-
6鲁品越.哲学主题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走向——兼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解[J].哲学研究,2004(7):10-15. 被引量:6
-
7杨学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J].哲学研究,2003(2):8-10.
-
8钱箭星,肖巍.“自然价值”: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读[J].哲学研究,2003(2):17-23. 被引量:4
-
9王岩.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重构[J].哲学研究,2003(3):10-14. 被引量:12
-
10陆剑杰.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的“解蔽” 要靠对它的实践论的正确解读[J].哲学研究,2003(3):35-37.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13
-
1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7(6):3-9. 被引量:16
-
2俞吾金.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J].哲学动态,2004(12):3-8. 被引量:25
-
3.《论语·泰伯》[M].,..
-
4.《论语·述而》[M].,..
-
5.《老子》第二十五章[M].,..
-
6.《老子》第一章[M].,..
-
7.《老子》第四十二章[M].,..
-
8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二级引证文献5
-
1邹诗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生存论阐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1):25-32. 被引量:6
-
2兰英,金家新.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师德观比较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24-28. 被引量:6
-
3向风.浅析中西方新闻传播的文化差异[J].艺术科技,2013,26(6):69-69. 被引量:2
-
4李焱,金瑶梅.现代自由体验困境及实存论出路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6):65-69.
-
5杨安然.新新闻主义的中西发展脉络探析[J].声屏世界,2022(9):14-16. 被引量:1
-
1张玉能.世纪之交审美文化的反思[J].粤海风,2004,0(3):11-17.
-
2赵一凡.阿尔都塞:西马之重构(下)[J].中国图书评论,2007,30(8):88-97.
-
3杜斗恒.论费希特知识学体系在“自我”链条中的地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98-102.
-
4黄克剑.走近早期马克思——兼论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方法问题[J].哲学研究,2003(7):3-12. 被引量:9
-
5吉田宪夫.《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论的扬弃和物象化论的奠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5):16-18. 被引量:2
-
6子语.建康新说挑战“传统”[J].家庭科学,2009(4):14-14.
-
7高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向[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16):188-188.
-
8葛新斌.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9-13. 被引量:21
-
9牛锐.素材专项积累:进和退的哲学[J].作文通讯(锦瑟),2012(9):49-51.
-
10刘凌.儒家“孝”论的时代条件及历史评价[J].泰山学院学报,2004,26(1):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