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
被引量:
10
Jacques Lacan's Post-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Interpretation of Hamlet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法国后精神分析理论家拉康认为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哈姆雷特行动延宕 ,不能实施报仇行为不是偶然的 ,根本原因在于他处于一个心理 -语言的结构之中 ,他没有本人行为的自由 ,只能遵守“他人”的规则。拉康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框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相结合 ,用后精神分析理论为争论已久的“哈姆雷特行动之谜”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理论。
作者
方汉文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中文系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哈姆雷特
拉康
延宕
精神分析批评
悲剧人物
莎士比亚
新解
精神分析理论
他人
行动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62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21
参考文献
1
1
方汉文.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J]
.国外社会科学,1998(6):40-45.
被引量:21
共引文献
20
1
黄正泉.
论《周易》的道德谱系[J]
.伦理学研究,2006(6):88-95.
被引量:2
2
王国芳.
克莱因对象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3):120-122.
3
崔凌云.
《名利场》:欲望主体的形成与幻灭[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9):45-48.
被引量:2
4
张海蓉.
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读:《红字》中的海丝特[J]
.巢湖学院学报,2005,7(4):104-110.
被引量:3
5
徐锡祥.
解读《麦克白》主要人物的悲剧心理特征[J]
.四川戏剧,2006(5):36-38.
被引量:1
6
罗婷.
无意识话语与诗性语言——拉康与克里斯特瓦之比较[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140-144.
被引量:2
7
宋秀葵.
理想自我的寂灭——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威利·洛曼的悲剧[J]
.山东外语教学,2007,28(4):97-101.
被引量:7
8
邹放鸣.
齐泽克:意识形态新的理论场域[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3):80-86.
9
卢永欣.
真实界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和齐泽克对拉康的继承[J]
.前沿,2010(12):26-29.
被引量:7
10
郭小平.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环境形象建构——以《纽约时报》“气候变化”风险报道(2000-2009)为例[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7(4):18-30.
被引量:54
同被引文献
62
1
李伟民.
对莎士比亚的开掘、守望与精神期待——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40周年[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26-29.
被引量:9
2
王述文.
论夏洛克形象的多重性[J]
.外国文学研究,1999,21(3):102-106.
被引量:15
3
查培德.
关于哈姆雷特延宕问题的争论及其分析[J]
.外国语,1986,9(6):66-70.
被引量:14
4
徐克勤,刘念兹.
推陈出新的能工巧匠——试论《哈姆莱特》的结构[J]
.外国文学研究,1979,1(4):30-33.
被引量:2
5
韩廷杰.
印度古代的伟大戏剧家跋娑[J]
.外国文学研究,1980,2(2):137-139.
被引量:1
6
戚叔含.
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个性塑造和他的现实主义[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15(10):68-80.
被引量:2
7
張健.
莎士比亞和他的四大悲劇[J]
.文史哲,1954(4):4-10.
被引量:1
8
王绯.
张洁对母亲的共生固恋——一种文学之恶的探源[J]
.文艺争鸣,1994(4):45-52.
被引量:20
9
孙遇春.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观[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9(2):84-89.
被引量:7
10
费小平.
莎士比亚在改革开放的中国[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2(2):56-6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0
1
曹晓青.
莎士比亚与中国[J]
.湖南社会科学,2010(1):145-149.
被引量:4
2
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28-128.
3
古超强.
论张洁小说创作的心理嬗变[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4):34-38.
4
方汉文.
女性话语与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J]
.国外社会科学,2002(1):85-91.
被引量:5
5
宋凯歌,朱安博.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哈姆雷特》研究可视化分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5):113-125.
被引量:3
6
廖金罗.
“小他者Ⅱ”在哈姆雷特主体性建构过程中的功能及功能实现[J]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2020(1):83-92.
被引量:1
7
王佳音.
欲望的悲剧——拉康精神分析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之家,2023(23):6-8.
8
黄蓉.
对莎士比亚作品中“梦”的分析[J]
.最小说,2024(4):7-9.
9
王宝辉.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惊梦记》人物形象[J]
.今古文创,2024(23):92-94.
10
谭彦伟.
他者的意义——对《红字》的拉康式解读[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8,0(8):119-121.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
21
1
杨清.
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新材料与新方法[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3):318-332.
被引量:1
2
李铭.
“影响”的旅行:拉康与后现代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接受[J]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20(2):26-33.
3
韩斌.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文本阐释[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7):20-21.
4
刘明娟.
镜像理论解读詹姆斯修女[J]
.北方文学(中),2013(11):61-61.
5
吴菁.
《小王子》的主体间性解读[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187-189.
6
周焕灵.
少数民族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策略研究——以莎士比亚戏剧中国影响力的形成为鉴[J]
.贵州民族研究,2016,37(6):126-129.
7
李显文,王义文.
“A”字的延异性与聚敛性探析——《红字》超验主义思想解读[J]
.外国语文,2011,27(S1):13-16.
被引量:1
8
武继贤.
《黑天鹅》之心理镜像化空间探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1(9X):159-161.
被引量:3
9
刘敏杰.
他者建构下的自我言说:海丝特与祥林嫂比较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3):48-53.
10
刘正喜,王雨霞.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1980—2019)的可视化分析[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1(5):72-77.
1
王莹.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J]
.职大学报,2011(6):97-99.
被引量:1
2
孙淑芬.
爱与性的对峙——哈姆莱特延宕之因的另一种解释[J]
.时代文学,2008(16):127-127.
被引量:1
3
黄谷明.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J]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23(4):53-55.
被引量:1
4
江玉娇,周又萍.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二元对立[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6):39-41.
被引量:2
5
熊宝莲.
弗洛伊德影响下的精神分析批评解析[J]
.文学教育,2008(15):132-133.
被引量:2
6
龙象.
智性的乐趣 关于卡勒《文学理论》的杂感[J]
.博览群书,1999,0(6):51-52.
7
仲文.
论诗歌语言的结构特性[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15(3):75-83.
被引量:1
8
苏中.
“忍”的中国文化特性及其心理机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2):24-28.
被引量:2
9
周先华,袁仕栋.
谈曾国藩的道德观[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56-60.
10
幸香兰.
一千个观众眼中缘何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问题新论[J]
.电影文学,2008(24):165-167.
外国文学研究
200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