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96,共10页
World History
参考文献36
-
1周钢,田吉贡.美国西部野马的驯养使用与保护[J].历史研究,2001(3):116-127. 被引量:2
-
2王旭.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J].世界历史,2001(3):4-13. 被引量:12
-
3陈祖洲.论英国“新左派”的福利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38(6):96-103. 被引量:2
-
4晏绍祥.雅典首席将军考辨[J].历史研究,2002(2):119-131. 被引量:7
-
5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7-115. 被引量:10
-
6刘新成.超越的悖论——试析西欧中世纪修道院改革运动[J].世界历史,2001(3):36-46. 被引量:14
-
7于沛.历史研究:从过程描述向理论描述的转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9(4):123-124. 被引量:1
-
8王旭.“逆城市化”论质疑[J].史学理论研究,2002(2):5-15. 被引量:34
-
9彭小瑜.近代西方古文献学的发源[J].世界历史,2001(1):111-115. 被引量:19
-
10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J].美国研究,1998,12(4):65-77. 被引量:42
二级参考文献735
-
1王旭.郊区化与美国购物城的兴起[J].史学月刊,2001(2):120-125. 被引量:9
-
2龙秀清.教皇国在教廷财政中的地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8-13. 被引量:4
-
3王亚平.论查理大帝的教会政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41-46. 被引量:3
-
4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J].美国研究,1998,12(4):65-77. 被引量:42
-
5梁茂信.当代美国的人口流动及其区域性影响[J].世界历史,1998(6):17-24. 被引量:7
-
6王亚平.论加洛林王朝时期政教联盟的基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12-18. 被引量:3
-
7王德林.试论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7(2):153-160. 被引量:11
-
8宁越敏.论世界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兼论我国大城市的发展问题[J].城市问题,1990(4):4-10. 被引量:12
-
9郭小凌,刘军.古代的史料和世界古代史[J].史学理论研究,2001(2):86-93. 被引量:11
-
10王旭.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J].世界历史,2001(3):4-13.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429
-
1卢静.当代全球化进程与国家角色转变[J].太平洋学报,2022,30(9):1-10. 被引量:1
-
2奚昊捷.希罗多德的历史语境与德尔斐神谕叙述[J].历史教学问题,2021(3):77-83.
-
3张珊.“相思何以成疾”: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西欧医学文本对相思病的书写[J].医疗社会史研究,2022(2):77-99.
-
4张春梅,张昕婷.体育竞技与城邦政治——以奥林匹亚赛会上的亚西比德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23,44(2):41-46.
-
5申明锐,王紫晴,崔功豪.都市圈在中国:理论源流与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23(2):57-66. 被引量:11
-
6何志鹏,孙璐.中国与国际法的相互建构[J].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20(1):58-112. 被引量:3
-
7董礼.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2):294-302.
-
8王兰娟.中世纪英国文法学校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8-16.
-
9张卫岭.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关于美国城市化研究综述[J].历史教学问题,2001(1):43-46. 被引量:3
-
10王旭.郊区化与美国购物城的兴起[J].史学月刊,2001(2):120-125.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79
-
1沈坚.南意大利的诺曼征服[J].史学月刊,2001(6):106-110. 被引量:1
-
2徐奉臻.关于英国“自耕农”的再研究[J].世界历史,2000(3):38-44. 被引量:4
-
3许桂敏.16、17世纪诺夫哥罗德封建土地占有形态的特点[J].世界历史,2000(3):45-49. 被引量:1
-
4米庆余.古代日琉关系考[J].世界历史,2000(3):58-65. 被引量:3
-
5顾銮斋.由私有制形态看英国中古赋税基本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4):63-68. 被引量:2
-
6林中泽.圣经中的魔鬼及其社会伦理意义[J].世界历史,2004(4):89-100. 被引量:11
-
7刘城.圣职推荐权与教士的职业生涯[J].世界历史,2004(4):101-109. 被引量:6
-
8夏继果.哈斯金斯与“12世纪文艺复兴”[J].史学理论研究,2004(3):35-43. 被引量:6
-
9向荣.英国“过渡时期”的贫困问题[J].历史研究,2004(4):153-163. 被引量:14
-
10陈钦庄,陈飞雁.论梅兰希顿与德国宗教改革[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5):63-71. 被引量:2
-
1谢泳.晚年杨树达[J].博览群书,1997,0(5):11-12.
-
2托马斯.沙尔平,关山.作为社会科学的中国研究:历史与展望[J].国外社会科学,2004(2):60-63. 被引量:6
-
3刘铁梁.中国民俗学思想发展的道路[J].民俗研究,2008(4):24-39. 被引量:25
-
4孔珂.浅论李济与夏文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0(15):124-125.
-
5朱发建.“科学化”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兴起[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41-45.
-
6高万云.改革开放与中国修辞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6):3-5. 被引量:3
-
7笑非.康熙大帝:学习西方科学的中国皇帝[J].知识就是力量,2008(3):40-42.
-
8顾良.法国的文化史:历史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J].国外理论动态,1997(11):81-86. 被引量:1
-
9张宪文.构建科学的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1):1-7. 被引量:5
-
10许钰.《中国古代民俗》述评[J].民俗研究,1986(1):8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