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炒青绿茶制造中香气组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首次研究了茶鲜叶、杀青叶、炒干叶香气组分的特点以及杀青、炒干过程中主要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炒青绿茶的香气形成机制可分为生物合成、酶促作用、热物理化学作用三大生源,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杀青初期的酶促作用,为香气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杀青和炒干过程中,合理控制温度,促使热物理化学作用朝利于品质的方向发展,才能制出具有“中国绿茶香”的优质产品。
作者
杨贤强
沈生荣
陈席卿
机构地区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
杭州市茶科所
出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1-7,共7页
Food Science
关键词
饮料工业
制茶
绿茶
香气成分
分类号
TS272.5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74
引证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377
参考文献
1
1
杨贤强,沈生荣.炒青绿茶香气形成机理初探[J]茶叶,1988(03).
同被引文献
174
1
倪德江,胡建程,方辉遂.
炒青绿茶干燥后期“升温增香”理论研究初报[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2,20(S1):31-34.
被引量:12
2
齐桂年,谢建国,吴永刚,陈昌辉,单虹丽.
微波在茶叶加工中对绿茶品质影响的初探[J]
.福建茶叶,2004,27(3):3-4.
被引量:45
3
朱旺升,倪德江.
制茶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4,27(4):19-22.
被引量:11
4
游小清,王华夫,李名君.
适度摊放对名优绿茶香气物质释放的影响[J]
.中国茶叶,1993,15(3):14-15.
被引量:33
5
游小清,王华夫.
茶叶中萜烯醇配糖体的释放作用[J]
.茶叶科学,1994,14(1):70-70.
被引量:28
6
朱旺升,倪德江.
加工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蚕桑茶叶通讯,2005(1):28-29.
被引量:19
7
陶兆龙.
炒青绿茶干燥工艺的探讨[J]
.中国茶叶,1994,16(1):3-4.
被引量:5
8
游小清,王华夫,杨亚军.
茶叶中芳樟醇香叶醇及其配糖体的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1994,16(6):5-5.
被引量:20
9
张俊,唐一春,包云秀,许玫,张惠,杨盛美.
佛香茶与大叶茶香气特征比较[J]
.西南农业学报,2005,18(2):183-185.
被引量:10
10
霍权恭,杨京,刘钟栋,陈肇锬.
信阳毛尖茶叶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J]
.茶叶,2005,31(2):88-90.
被引量:1
<
1
2
3
4
5
…
18
>
引证文献
19
1
张铭铭,江用文,袁海波,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王近近.
绿茶栗香的形成及工艺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2):129-137.
被引量:9
2
倪德江,胡建程,方辉遂.
炒青绿茶干燥后期“升温增香”理论研究初报[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2,20(S1):31-34.
被引量:12
3
倪德江,陈玉琼,胡建程,方辉遂.
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糖胺化合物的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14(4):401-407.
被引量:16
4
叶乃兴,杨广,郑乃辉,杨江帆,王振康,梁小虾.
烘青茶坯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2):165-168.
被引量:29
5
倪德江,陈玉琼,胡建程.
辉锅温度对炒青绿茶香气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1):94-99.
被引量:35
6
倪德江,陈玉琼.
绿针茶加工过程香气的动态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2):194-199.
被引量:23
7
廖书娟,童华荣.
不同茶树品种脂肪酸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8):62-66.
被引量:41
8
叶国注,江用文,尹军峰,袁海波,张瑞莲,王志岚,沈丹玉,汪芳,陈建新.
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研究[J]
.茶叶科学,2009,29(5):385-394.
被引量:79
9
侯渝嘉,童华荣,胡翔,周雪芳,唐敏,黄尚俊,张莹.
不同茶树品种针扁形茶香气化合物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1870-1874.
被引量:10
10
沈强,牟小秋,郑文佳,胡华键,赖飞.
提香处理对贵州珠形茶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3):171-175.
被引量:14
<
1
2
>
二级引证文献
377
1
黄海涛,敖存,毛宇骁,余继忠,张伟.
龙井茶适制茶树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基于多元统计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4):76-82.
被引量:5
2
张铭铭,江用文,袁海波,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王近近.
绿茶栗香的形成及工艺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2):129-137.
被引量:9
3
梅双,陈维,马成英,陈栋,乔小燕.
广东花香型红茶与单丛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J]
.现代食品科技,2020,36(1):242-252.
被引量:7
4
覃倢,杨益林,覃世勇,覃承文,陈新强,林莹.
冷泡红茶微波干燥工艺的优化研究[J]
.轻工科技,2021(1):31-33.
被引量:2
5
史敏,陈雷,孟婷婷,尚丛珊.
天然降糖产物的研究新进展[J]
.世界临床医学,2017,11(3):112-113.
6
刘春红.
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国内食品领域中的应用[J]
.生命科学仪器,2009,7(2):23-28.
被引量:21
7
袁杰,翁连进,耿頔,杨欣,韩媛媛.
茶叶香气的影响因素[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4,36(1):14-18.
被引量:18
8
袁海波,许勇泉,邓余良,尹军峰.
两种香型原料茶饮料适制性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S1):544-550.
被引量:3
9
王登良,郭勤,张大春.
传统焙火工序对岭头单枞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197-200.
被引量:38
10
朱旺升,倪德江.
制茶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4,27(4):19-22.
被引量:11
<
1
2
3
4
5
…
38
>
1
肖伟祥.
浅析绿茶制造中儿茶素的变化机理[J]
.蚕桑茶叶通讯,1989(1):1-4.
被引量:5
2
陈春焕,丘必胜.
绿茶制造过程化学成分的变化[J]
.国外科技,1990(1):34-36.
3
李佳莲,胡博涵,刘素纯,易凤英.
微生物与茯砖茶品质形成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10,31(9):406-408.
被引量:12
4
罗红玉,钟应富,袁林颖,张莹.
微生物在传统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13,35(1):13-16.
被引量:2
5
张敏星,王登良,陈文品.
绿茶制造技术理论的发展概况[J]
.广东茶业,2012(5):17-19.
被引量:1
6
刘培玲,张甫生,白云飞,胡小松,沈群.
高静压对淀粉结构及糊化性质的影响[J]
.高压物理学报,2010(6):472-480.
被引量:20
7
李任强,刘勤晋.
绿茶制造色变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8(3):78-80.
8
罗龙新.
绿茶炒干过程中热力学的初步研究[J]
.茶叶通讯,1990(2):10-13.
被引量:1
9
肖纯,梁照.
绿茶制造中果胶甲酯酶活性的变化[J]
.中国茶叶加工,2001(1):34-36.
被引量:4
10
安然.
净利下滑严重 碧生源需补齐研发短板[J]
.中国食品,2017,0(6):128-131.
<
1
2
>
食品科学
1989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张新仕
李庆龙
李英杰
雷振生
李东方
郜庆炉
王智广
张胜利
吴大付
相关机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
相关主题
优质麦
施肥比例
不同密度
施肥量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