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主体间性教育交往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通过主体间性交往理论对教育的解读,构建了一种超越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新型的交往形态,进而从主体间性教育交往的特征、途径以及落脚点三个方面,阐释了主体间性教育交往是师生关系的真正走向。
作者
赵振红
机构地区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1-93,共3页
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教育交往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464
同被引文献
27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1
参考文献
8
1
扈中平.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J]
.教育研究,1989,10(8):33-39.
被引量:75
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
项贤明.
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泛教育理论的哲学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4(2):17-29.
被引量:40
4
郑召利.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相互关联[J].教学与研究,2000,(8).
5
熊川武.
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4):9-16.
被引量:53
6
肖川.
论教学与交往[J]
.教育研究,1999,20(2):58-62.
被引量:222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
[9]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芋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二级参考文献
19
1
陈华兴.
应当:真理性和目的性的统一[J]
.哲学研究,1993(8):26-31.
被引量:9
2
J.马什,黄书进.
后现代主义对理性批判的悖论[J]
.国外社会科学,1990(4):3-8.
被引量:6
3
艾四林.
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J]
.求是学刊,1995,22(5):4-9.
被引量:4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0-520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第163页,第162页,第167页,第91页,第98页,第99-100页,第100页,第101-102页,第102页,第101-102页,第56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02页.
8
(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编,马季方.后现代科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9
D. Kellner.Critical Theory, Marxism and Modernity. .
10
M. Peters et al.Beyo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Subject: Liberalism, Education and the Critique of Individulis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 1993
<
1
2
>
共引文献
464
1
刘旭,苟晓玲.
教学性:教师教学品质的根本特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2):38-42.
被引量:3
2
汪小亚.
主体间性理论下“微超”视频口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J]
.学园,2019,0(13):35-37.
3
梁红梅,高梦解.
专业发展公平感对教师职业认知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21(9):90-98.
被引量:6
4
解丽萍.
教学中忽视默会知识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2):141-144.
5
蔡翥.
大学教学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29-30.
被引量:7
6
黄勤锦.
学校德育:从独白到对话[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0-11.
被引量:1
7
单美贤,李艺.
教育中技术的价值探讨[J]
.开放教育研究,2008,14(2):59-66.
被引量:9
8
曹稳.
论就业与人的发展[J]
.黄山学院学报,2006,8(5):106-108.
被引量:2
9
张传萍.
浅谈课堂教学中师生主体间性交往的特点[J]
.嘉应学院学报,2008,26(4):101-103.
10
韩淑萍.
体验:从生命维度上对教育的诠释[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126-131.
被引量:3
<
1
2
3
4
5
…
47
>
同被引文献
27
1
施良方.
教育学研究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J]
.中国教育学刊,1992(6):49-51.
被引量:2
2
岳伟,王坤庆.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2):1-6.
被引量:166
3
张增田,靳玉乐.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5):77-80.
被引量:180
4
冯向东.
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5):25-30.
被引量:73
5
李长栓.
利用网络资源修改《合同法》译文的尝试[J]
.上海科技翻译,2001(2):15-18.
被引量:11
6
于学友.
主体间性: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2004(19):10-12.
被引量:45
7
柳谦.
论主体间性教育与教师主体性[J]
.成人教育,2004,24(11):31-32.
被引量:6
8
郝文武.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1.
被引量:140
9
尤肖南.
略谈主体间性教育观[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3(6):56-58.
被引量:4
10
伽达默尔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
<
1
2
3
>
引证文献
6
1
郝明君.
现代教学的变革与样式[J]
.天中学刊,2006,21(1):127-129.
2
刘芳.
论主体间性教育中的师生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23(1):39-41.
被引量:8
3
刘芳.
师生关系的转变:从主体性教育到主体间性教育[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2):61-63.
被引量:2
4
钟毅.
主体间性视角下CAT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探讨[J]
.时代教育,2011(5):176-177.
5
钟毅.
主体间性视角下高级英语课程教师的角色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46-47.
被引量:1
6
赵婧懿,张磊光.
失地农民子女学校教育的新范式:主体间性教育[J]
.决策与信息(下旬),2013(8):170-171.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陆继凤.
平等与对话——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
.现代企业教育,2008(14):185-186.
2
肖尔盾,金长伟.
论体育教学师生关系中的主体间性[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6(12):103-105.
3
谭燕.
高校师生间知识转移探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09(12):21-23.
被引量:6
4
徐向明,卢清.
对教师主体性教育研究方法的审视[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73-74.
被引量:1
5
李新民.
主体间性:艺术教育达致有效性的选择[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9(3):26-28.
被引量:3
6
马尚云.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师生关系:共在、共创、共长、共享[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64-67.
被引量:15
7
李福祥,李兆元,吴安君,罗佳义.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校花样轮滑课考核评价的研究[J]
.冰雪运动,2013,35(3):78-81.
被引量:1
8
郭熠.
主体间性视角下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
.当代教研论丛,2014,0(3):118-119.
9
王颖.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7,0(5):13-14.
10
许钟元,刘旭,李瑶.
大学生网络“微教育”中师生共长机制建设的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0(9):30-31.
<
1
2
>
1
金玲娟.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J]
.知识文库,2016,0(15):145-145.
2
李江源,王雄.
考试分数:一种人学的阅读[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5):73-79.
被引量:4
3
张雪莲.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近生活[J]
.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3):37-38.
4
普阿兰.
试论师生交往[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0(4):109-109.
5
刘启.
“适合教育”,让师生幸福成长——吉林省长春市东光学校治校方略[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4X):181-181.
6
赵锦华.
论WTO之后的师资队伍建设[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65-68.
7
马庭华.
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教育交往[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4(10):58-59.
8
万银洁.
把作文当做一种教育交往的过程[J]
.生活教育,2011,0(11X):36-37.
9
陈素萍.
一种独特的交往形态:幼儿与“物”的交往[J]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2005(4):10-11.
被引量:1
10
和谐、守纪、健康、向上——努力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北京市第一一九中学[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11).
<
1
2
>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李忠伟
陈乃德
王国强
王菊女
姜晨
吴乃薇
徐彩利
祁保霞
万英杰
相关机构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辽宁医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
枣庄师专
南京农业专科学校
相关主题
提早繁殖
早繁
淡水
早熟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