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主体间性教育交往 被引量:6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通过主体间性交往理论对教育的解读,构建了一种超越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新型的交往形态,进而从主体间性教育交往的特征、途径以及落脚点三个方面,阐释了主体间性教育交往是师生关系的真正走向。
作者 赵振红
出处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1-93,共3页 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引文网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19

  • 1陈华兴.应当:真理性和目的性的统一[J].哲学研究,1993(8):26-31. 被引量:9
  • 2J.马什,黄书进.后现代主义对理性批判的悖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0(4):3-8. 被引量:6
  • 3艾四林.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J].求是学刊,1995,22(5):4-9. 被引量:47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0-520页.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第163页,第162页,第167页,第91页,第98页,第99-100页,第100页,第101-102页,第102页,第101-102页,第56页.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02页.
  • 8(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编,马季方.后现代科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 9D. Kellner.Critical Theory, Marxism and Modernity. .
  • 10M. Peters et al.Beyo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Subject: Liberalism, Education and the Critique of Individulis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 1993

共引文献464

同被引文献27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11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