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5年第2期131-133,136,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
基金
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
二级参考文献11
1 孙柏瑛.公共性:政府财政活动的价值基础[J] .中国行政管理,2001(1):23-26. 被引量:54
2 陈潭.公共政策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 [日]药师寺泰藏.公共政策:政治过程(张丹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4 [美]查尔斯*泰勒.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李保泽译)[A],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生活*读书*斯知三联书店,1998.
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 Mark E.Rushefsky.Public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Pacific Grove,1989.
8 转引自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 [美]卡尔*帕特、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孙兰芝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泽)[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77
1 郭远远,刘灵芝.从医疗改革看我国公共政策的公共性[J] .法制与社会,2007(2):451-452. 被引量:1
2 孙景乐,程少川,田军,冯秋红.以柔性原则集为导向的群体决策支持模式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24-29.
3 苗振国,王家斌.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视角[J] .行政与法,2006(1):21-23. 被引量:8
4 李湘黔.存在论视野中的政府公共性[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128-133. 被引量:2
5 胡孟霞.论道德型政府[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43-45.
6 李杰,吴永辉.我国决策模式剖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6(6):58-62. 被引量:6
7 谢金林,胡宁.伦理维度:公共政策研究中不可缺失的研究向度[J] .唐都学刊,2007,23(1):42-47. 被引量:1
8 刘东杰.基于规范公共性要求的公共政策终结[J] .党政干部学刊,2007(5):11-13. 被引量:4
9 刘东杰.政策公共性:社会和谐的必备元素[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2):43-45.
10 刘东杰.政策公共性与公共政策的终结[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7(3):23-2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72
1 王启梁.“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建构可能——基于提出—观察—修正的理论发展进路[J] .现代法学,2007,29(4):59-61. 被引量:6
2 陈明侠.防治艾滋病立法问题探讨[J] .法学研究,1998,20(3):71-79. 被引量:6
3 中国大陆性病蔓延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研究[J] .浙江学刊,1998(1):21-29. 被引量:4
4 程瑜,李江虹,Michael Duke,Merrill Singer.社区外展:广州吸毒者的个案研究[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83-87. 被引量:3
5 侯远高,木乃热哈,陈国光.弱势群体如何参与STD/AIDS的防治[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52-57. 被引量:7
6 王英,龙秋霞.艾滋病流行影响因素的社会性别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073-1074. 被引量:13
7 夏国美,伯雷斯.斯科特.论中国艾滋病的立法框架[J] .社会科学,2004(12):46-56. 被引量:18
8 林喆.论艾滋病人的权利及其人权保障[J] .金陵法律评论,2003(1):3-11. 被引量:6
9 戈登·怀特,何增科.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52(1):33-38. 被引量:43
10 曾阳,常春,吕姿之,高源.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效果追踪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1999,15(11):20-23. 被引量:31
引证文献6
1 潘绥铭,黄盈盈,李楯.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6(1):85-95. 被引量:69
2 Pan Suiming,Huang Yingying,Li Dun,Huang Jue(Translated ).Analyses of the "Problem" of AIDS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6,27(4):27-39. 被引量:1
3 景军,郇建立.中国艾滋病研究中的民族和性别问题[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6):28-34. 被引量:7
4 钟延旭,王宇明,梁淑英,尹姗姗,陆维权,郭金玲.艾滋病高发地区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0):753-755. 被引量:2
5 钟延旭,王宇明,梁淑英,尹姗姗,陆维权,郭金玲.艾滋病患者对“四免一关怀”知晓与建议的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1):877-879. 被引量:7
6 李振贤,张红波,李梦侠,姜鹏,孙腾,王启梁.走出疏离与紧张:增强艾滋病防治中法律的回应性——基于云南省X州的调查[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6):135-14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6
1 周海涵.人际维系与群体构建:“艾滋人群”线上社区的情感交往[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1(3):159-177.
2 胡雨濛,邱子君.网络志愿者的利他实践——以艾滋病虚拟社区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3,9(1):35-41. 被引量:1
3 洪佩,邓泉洋,费梅苹.文化分类与制度区隔:社会边缘群体污名形成的双重逻辑[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21(1):50-72. 被引量:1
4 臧春鹏,汪宁.抗病毒治疗在阻断艾滋病传播流行中的作用[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8):2343-2346. 被引量:18
5 易信.职业特征、艾滋病知识和性风险意识:来自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12(3):78-86.
6 胡玉坤.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问题研究——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个案[J] .社会科学论坛,2007(5):16-38. 被引量:14
7 张宁.学界有关艾滋病传播研究的回顾——以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为例[J]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79-83. 被引量:2
8 王学工,马铁成.非营利组织在防治艾滋病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4):398-399. 被引量:7
9 张宁,周松林,尹明章.学界有关艾滋病传播研究的回顾——以社会学、民族学的视角为例[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64-68. 被引量:1
10 张宁.社会科学研究与艾滋病传播——以中国大陆学界为中心[J]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4):77-82. 被引量:1
1 宋毅.论卫生信息化对公立医院发展的影响[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5):103-105.
2 肖云昌.适当收费是开展卫生行政工作的保证[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10(14):122-122.
3 刘新明.医改还会不断有新问题新困难[J] .中国卫生,2012(10):43-43.
4 孙宁宁,李黎,Lance Everett Rodewald.美国免疫规划的决策体系及其演变[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2):168-171. 被引量:2
5 邵浩奇.迎接新世纪 开创卫生经济学会工作新局面[J] .中国卫生经济,1999,18(1):46-47.
6 乐平市卫生局[J] .江西医药,2009,44(7).
7 奚锐峰,王娜,王占峰.浅谈卫生行政执法的“不作为”行为[J] .中国医学创新,2009,6(36):186-186.
8 李学志,秦红梅,姜晓萱.浅谈卫生检验是卫生行政及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基础[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19(2):197-199. 被引量:4
9 张福喜,刘振美,谢沛芮.医院大型医用设备购置管理探讨[J] .卫生经济研究,2010,27(12):41-44. 被引量:6
10 Huisman M.V.,黄浙勇.结合临床概率、D-二聚体检测和CT的决策体系在疑似肺栓塞患者临床处理中的价值[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2(5):12-13.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