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0,共2页
Tianjin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9
-
1季苹.关注学校管理的盲区——学校文化的管理[J].中小学管理,2004(7):5-10. 被引量:2
-
2陈晓冰.对学校文化管理的构想[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4(10):10-12. 被引量:2
-
3陈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教育,2005(02A):57-59. 被引量:2
-
4韩月奎.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5(3):60-62. 被引量:20
-
5(美)JaneBumpersHuffman,(美)KristineKieferHipp著,贺凤美[等].学习型学校的文化重构[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
6季苹.学校发展自我诊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7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8俞国良等.学校文化新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
9韩忠月,王瑞英.刍议学校文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2):87-88. 被引量:6
-
1蒋恩尧,冯飞.知识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J].情报杂志,2001,20(4):17-18.
-
2杨小妮.谈技术教育的可行性[J].文学教育,2009(22):135-135.
-
3陈瑞生.论学校精神的形成:基于孕育的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3-139.
-
4文凉平.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设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2):78-78. 被引量:1
-
5班主任卡片[J].班主任,2006(9):41-42. 被引量:1
-
6魏宁.智能形态工具: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支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30-31. 被引量:8
-
7刘永林.论网络技术与学校管理变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2):42-43.
-
8黄瑾,姜勇.新加坡“精神”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8):32-37. 被引量:9
-
9景梅石.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推进学校文化管理[J].辽宁教育,2008(4):7-9. 被引量:1
-
10赵克明.学校要形成“文化精神场”[J].教师博览(中旬刊),2016,0(3):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