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50,共9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13
-
1.《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151页.
-
2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8页,第269页.
-
3姚铭尧.罗虚代尔原则[J].中国中小企业,1998,0(3):39-39. 被引量:4
-
4王宁.传统与先锋 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J].文艺争鸣,1995(1):36-41. 被引量:12
-
5张信锦 译.《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第7页.
-
6福柯 哈贝马斯 布尔迪尔著 周宪译.《激进的美学锋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312页.
-
7福柯 周宪译.美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格林伯格语[A]..《激进的美学锋芒》[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91页.
-
8彼得·比格尔 高建平 译.《先锋派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4页.
-
9王蒙 潘凯雄.《先锋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先锋》[J].今日先锋,1994,(1).
-
10巴尔加斯·略萨 赵德明 译.《给青年小说家的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第6页.
共引文献85
-
1易文翔.执著于梦幻世界的突围与表演[J].小说评论,2004(4):30-36. 被引量:1
-
2陈林侠.论后现代语境中电影叙事的先锋困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2):10-18. 被引量:5
-
3魏家骏.“庄生晓梦迷蝴蝶”——解读《蓝色的马》[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4(9):55-58.
-
4欧翔英.镜子中的田园诗——昆德拉小说中的共在世界[J].当代文坛,2001(5):67-69. 被引量:1
-
5赵允芳.公众话语的个人化解释——论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J].南方文坛,2004(6):59-63. 被引量:2
-
6贾艳艳.穿行在历史潜流中的家族精神——读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兼谈与《白鹿原》的比较[J].中州学刊,2004(6):95-99. 被引量:1
-
7罗岗.小说·秘史·启示──《白银谷》与“现代化”叙事[J].当代作家评论,2002(3):73-78.
-
8吴笑欢.婚恋悖论的探究——解读盛可以《手术》[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5(3):85-87. 被引量:1
-
9炎冰,严明.“后现代”之概念谱系考辨[J].天津社会科学,2005(1):42-45.
-
10于文秀.对贺岁片现象的文化解读——以冯小刚电影为例[J].文艺研究,2005(5):12-17.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93
-
1洪治纲.洪治纲专栏:先锋文学聚焦之十 回到超验的极致[J].小说评论,2001(4):10-14. 被引量:2
-
2洪治纲.刑场背后的历史——论《檀香刑》[J].南方文坛,2001(6):32-37. 被引量:39
-
3洪治纲.历史际遇与个人命运——论《花腔》[J].南方文坛,2002(2):48-50. 被引量:7
-
4谢有顺.文学:坚持向存在发问[J].南方文坛,2003(3):9-11. 被引量:11
-
5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八十年代初期的汪曾祺为中心[J].当代作家评论,2004(4):114-120. 被引量:15
-
6罗瑞宁.东西创作研究系列:《目光愈拉愈长》:后现代主义总体创作思维策略[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1):5-9. 被引量:3
-
7洪治纲.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J].当代作家评论,1999(5):107-123. 被引量:51
-
8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1999(1):4-13. 被引量:151
-
9洪治纲.逼视与守望──从张炜、格非、余华的三部长篇近作看先锋小说的审美动向[J].当代作家评论,1996(2):27-34. 被引量:12
-
10洪治纲.王彪:直面苦难的拯救[J].当代作家评论,1995(3):85-9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8
-
1向荣.中国先锋小说的终结与蜕变[J].山花,2008(16):143-161.
-
2李莉.真实的建构与审美的回归——论先锋小说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6):63-66. 被引量:1
-
3杨荣.重返现实:再论《活着》与先锋文学的转型[J].当代文坛,2014(5):80-82. 被引量:1
-
4董燕.论先锋小说家的文学功能观[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3):104-112.
-
5曹霞.洪治纲的关键域与文学批评范畴的拓展[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1):19-26.
-
6张欣.政治化的言说与先锋性的重塑:“十七年”《麦田里的守望者》译介的形象学阐述[J].东方翻译,2020(1):15-23. 被引量:1
-
7冯隽乔.《北京文学》与汪曾祺小说接受[J].文学教育,2020(20):108-110.
-
8杜尚荣,王著琴.论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三重逻辑:历史、政策与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24(4):82-89.
-
1孙婧.一个可能世界的建构:蔓琳散文诗背后的叙事艺术[J].散文诗世界,2012(1):77-79.
-
2章永林.新诗创作的首度理性自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6):52-54.
-
3石兴泽.论老舍文化人格的现代意识[J].齐鲁学刊,1999(6):91-93. 被引量:2
-
4朱德发.世界化与中国文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1):43-48. 被引量:3
-
5洪治纲.现代性的追问与当代先锋的崛起——重审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语境之一[J].南方文坛,2005(4):25-29. 被引量:3
-
6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J].南方文坛,2006(2).
-
7张春梅.对抗与和解:余华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J].西部(新文学)(上),2012(12):148-155.
-
8林琳.反叛传统的形式革新——论秦文君长篇少年小说的叙述方式[J].三明学院学报,2001,19(4):57-60.
-
9孟繁树.方兴未艾的造剧思潮[J].文艺研究,1988(6):107-109. 被引量:2
-
10康长福.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历程--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形成与发展简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3):73-7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