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介词“于”起源于汉藏语说商榷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曾著文论证介词"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时兵提出异议,认为可能是来源于共同汉藏语的向格助词残余;梅祖麟同意是由动词虚化来的,但是远源是共同汉藏语"往"义动词,并对动词虚化的过程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对两人的说法进行了商讨,论证了起源于共同汉藏语说的不可信,进一步分析了动词"于"演变为介词的语法化过程。
作者
郭锡良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1-345,共5页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关键词
汉语
介词
“于”
词源
汉藏语
分类号
H139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98
同被引文献
149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48
参考文献
8
1
龚煌城.1990《从汉藏语的比较看上古汉语若干声母的拟测》.《西藏研究论文集》3.
2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1997(2):131-138.
被引量:144
3
郭锡良.
音韵问题答梅祖麟[J]
.古汉语研究,2003(3):2-17.
被引量:7
4
梅祖麟.
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4(4):323-332.
被引量:24
5
时兵,白兆麟.
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2003(4):343-347.
被引量:26
6
邢公畹.2001.《汉藏语同源词初探》,《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二),广西人民出版社.
7
俞敏.
汉藏同源字谱稿[J]
.民族语文,1989(1):56-77.
被引量:41
8
俞敏.1989.《汉藏同源字谱稿》,《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
二级参考文献
90
1
郑张尚芳.
汉语与亲属语言比较的方法问题[J]
.南开语言学刊,2003(1):1-10.
被引量:9
2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1997(2):131-138.
被引量:144
3
孙朝奋.
《虚化论》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4(4):19-25.
被引量:124
4
鲁国尧.
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议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J]
.古汉语研究,2003(1):2-7.
被引量:45
5
华学诚,柏亚东,王智群,赵奇栋,郑东珍.
就王念孙的同源词研究与梅祖麟教授商榷[J]
.古汉语研究,2003(1):8-13.
被引量:9
6
孙玉文.
《汉语历史音韵学·上古篇》指误[J]
.古汉语研究,2002(4):13-24.
被引量:5
7
郭锡良.
历史音韵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驳梅祖麟在香港语言学会年会上的讲话[J]
.古汉语研究,2002(3):2-9.
被引量:16
8
郑张尚芳.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4).
9
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六卷,1999年.
10
孙朝奋.1996(Sun,Chaofen)Word—Or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
共引文献
198
1
史文磊.
“从综合到分析”相关概念辨正——以《左传》《战国策》“派遣”义“使”的用法差异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2):185-204.
被引量:7
2
曹亚北.
论合音词“诸”的例外[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2):141-156.
3
艾朝阳,陈荣素.
论汉语“(大)约”的客体化与边界化[J]
.外国语,2021,44(1):76-90.
4
程亞恒.
古漢語位移構式“V+NP+NP_L”的意義及成因[J]
.汉语史研究集刊,2019,0(1):12-24.
5
刘红妮.
汉语“X乎”类动词的来源、演变与成因[J]
.对外汉语研究,2021(2):147-157.
6
刘平.
古汉语中虚词“自”的语法化历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38-42.
被引量:9
7
孔祥卿.
汉语长度单位词的来源[J]
.南开语言学刊,2003(1):71-76.
被引量:2
8
陈雪梅.
《诗经》中“于”字的辨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S2):157-160.
被引量:3
9
孙宏开,江荻.
汉藏语言系属分类之争及其源流[J]
.当代语言学,1999,1(2):17-32.
被引量:16
10
梅祖麟.
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4(4):323-332.
被引量:24
同被引文献
149
1
徐志林,刘彭冰.
甲骨卜辞双宾结构原型范畴理论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6):103-110.
被引量:1
2
陈练文.
殷墟甲骨卜辞句法研究[J]
.长江学术,2009(1).
被引量:1
3
郭凤花,任群英.
甲骨文“有、无”句[J]
.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被引量:1
4
郑继娥.
甲骨文中动宾结构类型及其语义关系[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1):77-82.
被引量:3
5
徐志林.
甲骨卜辞中“三宾语”问题的反思[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6):60-66.
被引量:2
6
谢雯瑾.
“X于”中“于”进一步语法化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J]
.南开语言学刊,2009(1):99-106.
被引量:6
7
郭锡良.
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
.古汉语研究,1998(1):1-5.
被引量:109
8
任继愈.
论儒教的形成[J]
.中国社会科学,1980(1):61-74.
被引量:65
9
趙仲邑.
论古代汉語介詞“于”、“於”、“乎”[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10(4):98-109.
被引量:3
10
于江.
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1):34-40.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10
1
罗端.
从甲骨、金文看“以”字语法化的过程[J]
.中国语文,2009(1):3-9.
被引量:10
2
张玉金.
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虚词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50.
被引量:6
3
张玉金.
介词“于”的起源[J]
.汉语学报,2009(4):16-22.
被引量:20
4
李先银.
甲骨文中“于”语法化过程构拟[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2):60-64.
被引量:4
5
张玉金.
再论甲骨文中的动词“于”[J]
.殷都学刊,2012,33(3):79-84.
被引量:6
6
哈迎飞.
新文学史研究的观念、方法和理论[J]
.学术研究,2014(3):134-138.
7
张玉金.
甲骨文中位事介词“于”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15(1):2-11.
被引量:4
8
罗耀华.
介词并入与“X+于”类结构的词汇化研究[J]
.长江学术,2016(4):107-118.
被引量:5
9
张玉金.
21世纪以来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出土文献,2021(2):1-16.
10
王莉群.
甲骨文“于”字浅析[J]
.魅力中国,2010,0(12X):208-208.
二级引证文献
48
1
邵琛欣.
汉语工具介词的语法化路径及其类型学意义[J]
.语言学论丛,2019(2):17-47.
2
王莹.
动词“以为”的来源和形成[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2):187-199.
3
张婷婷.
论甲骨文中的当事介词"自"[J]
.语言研究集刊,2022(2):265-275.
4
兰碧仙.
战国出土文献副词研究概述与展望[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8-13.
5
宋華强.
2012年甲骨文、金文、古文字學研究概述[J]
.简帛,2013(1):477-504.
6
骆庆生.
《世说新语》里的“于”用法[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119-120.
7
袁金平.
利用西周金文校正《逸周书》一则[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1-133.
8
林建荣.
医学诊断学教学的探讨[J]
.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1):43-44.
9
张红.
《尚书》和《史记》同义语料中“于”和“於”用法比较分析[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7):15-17.
10
张玉金.
再论甲骨文中的动词“于”[J]
.殷都学刊,2012,33(3):79-84.
被引量:6
1
伯江.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
.中国语文,1999(2):160-160.
2
《方言》一九八一年总目录[J]
.方言,1983(3):241-242.
3
《方言》一九八一年总目录[J]
.方言,1983(2):162-162.
4
《方言》一九八一年总目录[J]
.方言,1983(1):82-82.
5
《方言》一九八一年总目录[J]
.方言,1982(1):82-82.
6
方言 一九八一年总目录[J]
.方言,1981(4):320-320.
7
《方言》一九八一年总目录[J]
.方言,1984(1):81-81.
8
《方言》一九八一年总目录[J]
.方言,1984(4):319-319.
9
胡继明.
就王念孙《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方法与梅祖麟教授商榷[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6):60-67.
被引量:2
10
徐明轩.
汉语“类化”试说[J]
.现代中文学刊,1994(5):39-41.
中国语文
200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