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20
-
1吴新悦.浅谈我国闲暇教育的现状和启示[J].科教文汇,2007(31). 被引量:8
-
2周煦.中外闲暇教育思想及闲暇教育研究回眸[J].文教资料,2006(28):86-87. 被引量:7
-
3赵云云.对布劳交换理论的解读与新探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S3):10-12. 被引量:3
-
4吕萍.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3(3):27-29. 被引量:18
-
5田友谊.我国闲暇教育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5(5):11-13. 被引量:23
-
6李斌.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10S):117-118. 被引量:6
-
7秦元芳.学习型社会呼唤闲暇教育[J].成人教育,2006,26(2):22-24. 被引量:5
-
8齐平,吴金昌.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发展的教育[J].河北学刊,2006,26(3):232-233. 被引量:2
-
9赵睿.发展休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长江论坛,2006(3):62-65. 被引量:1
-
10季敏.成人闲暇教育浅论[J].成人教育,2007,27(3):36-37. 被引量:6
引证文献5
-
1张蓉.闲暇教育——成人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新使命[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5(3):5-6. 被引量:1
-
2刁桂梅.开展闲暇教育 促进社区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4):13-15. 被引量:3
-
3顾明.从闲暇教育的历史论当代闲暇教育的必要性[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6):3-5. 被引量:12
-
4郑蓉,葛华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假日暖巢”构建的实践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28(4):1-4. 被引量:1
-
5李佩.我国成人闲暇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22(1):95-9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6
-
1冯文全,贾艳霞.论闲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3):19-20. 被引量:7
-
2韦鹬,黎奕林.社区教育中的闲暇教育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2):21-24. 被引量:1
-
3裘健平,汤海明.“村转居”新市民社区成人闲暇教育策略探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2):13-15. 被引量:4
-
4贾妍春,薛玲珑.高职院校闲暇教育视角下的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99-101. 被引量:1
-
5韩仁美.现代技工院校闲暇教育必要性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3):13-14.
-
6谭宏彦,王建楼.论教育的休闲本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4):4-7. 被引量:1
-
7郭海英,徐微,肖媛,喻珍珍,高娜.农村3至6岁留守儿童假日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0):34-36. 被引量:1
-
8王艳.如何在闲暇生活中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138-139.
-
9刘娜娜,彭吉栋.成人闲暇教育:时代的诉求[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6(2):24-28. 被引量:9
-
10曾宪群.近十年我国成人闲暇教育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6(2):49-53. 被引量:1
-
1李尚明.闲暇教育的资源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2007(10):59-60. 被引量:1
-
2黄伟杰.论闲暇教育的两个层面及其实践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09(4):16-19. 被引量:9
-
3谢志明.论闲暇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64-66. 被引量:12
-
4王云,李丽.亚里士多德闲暇思想论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4):33-37. 被引量:2
-
5殷素梅,王晶晶.闲暇教育与文化公民的塑造[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1):62-64. 被引量:2
-
6朱宏斌.再论“发展是硬道理”[J].经济师,2000(7):64-65.
-
7邓炳森.以综合实践活动优化小学生闲暇教育[J].文教资料,2010(24):147-149.
-
8贾妍春,薛玲珑.高职院校闲暇教育视角下的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1(9):40-42.
-
9胡春莉.中小学生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5,5(4):21-23. 被引量:3
-
10代欣.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J].才智,2012(27):264-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