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东亚“安全复合体”观点的多重审视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依据“安全复合体理论”的概念体系,有学者认为东亚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安全复合体”。但本文认为,无论是从概念视角,或从战略与文化的不同视角分析,东亚“安全复合体”观点的某些考虑欠妥。我们需要认识到,推进东亚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决不能仅凭激情和理想,更要认清并基于本地区潜在的冲突因素或显在的矛盾事实。
作者
蔺雪春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7-100,共4页
Forum of World Economics & Politics
关键词
安全研究
东亚安全复合体
东亚
文化多样性
分类号
D73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8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8
1
郑先武.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上)[J]
.现代国际关系,2005(1):34-40.
被引量:13
2
Buzan et al.Regions and Powers:11,83.
3
青木保.日本文化与民族主义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快报,1993,(1).
4
[美]布鲁斯·拉西特 哈斯·斯塔尔 王玉珍译.世界政治.第5版[M].华夏出版社,2001.361.
5
Oran young.International Regimes:Problems of Concept Formation.World Plitics,1980,32(4):331~356.
6
陈向阳.
亚太地缘战略新态势与中国安全[J]
.太平洋学报,2005,13(1):83-88.
被引量:2
7
王持明.
美军全球部署调整与日本面临的抉择[J]
.太平洋学报,2005,13(1):56-63.
被引量:5
8
[美]罗伯特·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M].新华出版社,1983.18.
二级参考文献
88
1
朱锋.
区域主义与东亚安全[J]
.当代亚太,1998(4):10-15.
被引量:10
2
杨伯江,孙晓青,倪霞韵,尚前宏,常志忠.
东亚一体化可行性探讨[J]
.现代国际关系,2002(6):47-56.
被引量:11
3
黄永光.
多边机制与东亚安全秩序[J]
.太平洋学报,2001,9(3):90-96.
被引量:6
4
安插与埋葬只有一线之隔--记者随军引发关于新闻客观性的辩论[N].参考消息,2003-04-02.
5
时殷宏.“东亚‘安全两难’与出路”[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
6
戴维·穆提默 [澳]克雷格·A·斯奈德等 徐纬地等译.“超越战略:批评性思考与新安全研究”[A].[澳]克雷格·A·斯奈德等,徐纬地等译.《当代安全与战略》[C].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7-99页.
7
Buzan et al. Regions hnd Powers . p.11. 83.
8
Buzan et al. Regions and Powers. pp.3-4. 17-18. p.20. 47.
9
Buzan et al.Security .p.201.
10
Buzan et al. Regions and Powers.p.4.pp.45-47.70-76.
<
1
2
3
4
5
…
9
>
共引文献
15
1
郑雪飞.
试析区域安全合作与国内政治危机处理[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0):59-62.
2
王秀良,华凌志.
冷战后日美同盟合作强化的学理分析——兼论中日美关系及中国的应对之策[J]
.社科纵横,2007,22(6):44-46.
3
王逸舟.
“东亚共同体”概念辨识[J]
.现代国际关系,2010(S1):84-88.
被引量:9
4
徐万胜.
论日美同盟的转变:从“冷战后”到“9·11后”[J]
.国际论坛,2005,7(6):7-11.
被引量:1
5
蔺雪春.
多重视角:东亚“安全复合体”概念所面临的质疑和挑战[J]
.学术探索,2005(6):91-94.
6
孙霞.
东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动力与挑战[J]
.国际论坛,2006,8(3):23-27.
被引量:1
7
孙霞.
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挑战与路径选择[J]
.国际资料信息,2006(7):10-14.
被引量:3
8
李格琴.
西方国际安全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欧洲学派与美国学派比较探析[J]
.国外社会科学,2007(4):34-41.
被引量:3
9
涂武.
论冷战后日美同盟的战略转型[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17(2):20-22.
10
于光胜.
东北亚“安全复合体”观点的多维透视[J]
.理论月刊,2011(5):148-151.
被引量:1
<
1
2
>
同被引文献
15
1
叶国文.
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J]
.国际论坛,2002,4(3):22-27.
被引量:61
2
А.Г.雅科夫列夫,王广振.
中国是俄罗斯的头号敌人?[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4):86-93.
被引量:1
3
郑先武.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上)[J]
.现代国际关系,2005(1):34-40.
被引量:13
4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56.
5
Barry Buzan and Ole Waever, Regions and Powers: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
Oran young.International Regimes:Problems of Concept Formation. World Politics,1980,32(4).
7
Stephen Crasher, "Structural Cause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Variabl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 1982.
8
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DB/OL].http://www.china.com.cn/node_7000058/2007 -04/01/ content_8044014.htm.
9
王国强.日本借推动与印度安保合作进军印度洋[N].国际先驱导报.2006-3-09.
10
[美]罗伯特·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
1
2
>
引证文献
2
1
于光胜.
东北亚“安全复合体”观点的多维透视[J]
.理论月刊,2011(5):148-151.
被引量:1
2
蔺雪春.
整合与应急:跨界环境危机事件与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机制[J]
.韩国研究论丛,2007(3):244-252.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夏帆.
蒙古“无核地位”实施历程及影响研究[J]
.理论月刊,2017(8):182-188.
被引量:1
1
蔺雪春.
多重视角:东亚“安全复合体”概念所面临的质疑和挑战[J]
.学术探索,2005(6):91-94.
2
胡文平.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建构二题[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63-65.
3
郑先武.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上)[J]
.现代国际关系,2005(1):34-40.
被引量:13
4
郑先武.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下)[J]
.现代国际关系,2005(2):33-35.
被引量:2
5
于光胜.
东北亚“安全复合体”观点的多维透视[J]
.理论月刊,2011(5):148-151.
被引量:1
6
张新平,胡楠.
安全复合体理论视阈下的北极安全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9):125-144.
被引量:10
7
孙涛.
南亚安全复合体的变化与前景[J]
.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3):34-39.
8
本刊特约评论员.
正确的理论 成功的实践——九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J]
.中国宗教,2007(3):10-12.
9
郑先武.
“安全复合体”与区域秩序建构:一种理论阐释[J]
.欧洲研究,2004,22(3):38-53.
被引量:9
10
罗天虹.
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评析[J]
.教学与研究,1999(8):46-52.
被引量:8
<
1
2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孙海滨
林建曾
刘丽
刘梅妹
杨学亮
马哲
刘伟波
张昕
王明阳
相关机构
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铸造协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涂附磨具网
云南民族大学
相关主题
圣泉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