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8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4,共9页
Literary Review
参考文献21
-
1《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
2《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精神的接力与传承》[J].文艺报,2005,10.
-
3《从鲁迅到巴金—随想录的渊源及其解读》[J].文学报,2005,10.
-
4巴金.《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巴金全集》第16卷,66页.
-
5陈思和.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6):1-17. 被引量:51
-
6米歇尔·克里(MichaelKelly)主编.《美学大百科全书》第1卷(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 Vol.1),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7《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660、529页,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
8《鲁迅全集》第7卷,第15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
9鲁迅.《答有恒先生》.《鲁迅全集》第3卷,第454、4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
10王宁.传统与先锋 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J].文艺争鸣,1995(1):36-41.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172
-
1赵斌,王达敏.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中的空间“流动性”[J].江西社会科学,2022,42(12):103-110.
-
2陈稼泠.美术界的"第三种人" ——论民族危机中决澜社的困境与潜变[J].艺术科技,2019,0(21):77-81.
-
3李楠.海派文学、现代文学的通俗化走向[J].文学评论,2008(3):116-121. 被引量:6
-
4王嘉良.革命“乌托邦”书写:左翼浪漫文本的“先锋性”呈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2):189-193. 被引量:1
-
5葛涛.论《故事新编》与《神曲·天堂篇》[J].鲁迅研究月刊,2004(6):79-85. 被引量:2
-
6张光芒.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哲学建构[J].文学评论,2002(2):107-116. 被引量:9
-
7李峰.鲁迅的文献学成就[J].史学史研究,2004(4):42-47. 被引量:4
-
8李云雷.近期“三农题材”小说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6):20-28. 被引量:3
-
9张永泉.思想批判与心理承传——鲁迅与孔子[J].孔子研究,2004(6):114-118. 被引量:1
-
10王福湘.“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二)——陈独秀与鲁迅启蒙思想的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05(2):43-5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63
-
1钱谷融.曹禺和他的剧作[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8(3):64-70. 被引量:15
-
2陈思和.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封信[J].文艺争鸣,1997(3):76-79. 被引量:3
-
3王宁.传统与先锋 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J].文艺争鸣,1995(1):36-41. 被引量:12
-
4Д.布尔柳克,亚历山大.克鲁乔内赫,B.马雅可夫斯基,维克多.赫列勃尼科夫,张捷.給社会趣味一記耳光[J].文艺理论研究,1982(2):131-132. 被引量:4
-
5杨义.二十世纪华人家庭小说的模式与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0(1):165-182. 被引量:9
-
6陈思和.“五四”与当代——对一种学术萎缩现象的断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1(3):1-9. 被引量:5
-
7陈思和.文学批评的位置[J].当代作家评论,1985(3):30-32. 被引量:3
-
8陈思和.我往何处去——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J].文艺理论研究,1996(3):8-16. 被引量:10
-
9周健强.夏衍谈“左联”后期[J].新文学史料,1991,0(4):129-136. 被引量:13
-
10庄森.胡适自由思想与写实文学主张[J].当代作家评论,2004(5):144-15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8
-
1陈思和.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J].文艺争鸣,2007(3):59-68. 被引量:28
-
2黄曼君.世纪相伴话沧桑——现代化视野中中国新文学传统多重话语综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8(1):26-33. 被引量:1
-
3庄森.胡适的新文学观念接触进化论——胡适的国别文学接触进化论之一[J].东吴学术,2014(6):102-117. 被引量:7
-
4庄森.胡适的新文学题材接触进化论——胡适的国别文学接触进化论之三[J].关东学刊,2016(8):21-36. 被引量:2
-
5陈国和.陈思和学术思想概述——《陈思和文集》前言[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11):177-186.
-
6黄丽青.传承与拓展:《伤逝》与《寒夜》比较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6):72-75.
-
7陈思和.现代知识分子广场型价值取向的形成[J].文艺争鸣,2023(3):6-14. 被引量:1
-
8黄密密.从《狂人日记》到《家》:新文学家族小说的传承与变异[J].青春岁月,2013,0(12):40-40.
二级引证文献37
-
1杨友鹏,邹凌雁.五四文学的符号化建构历程[J].汉字文化,2019,0(20):38-39.
-
2崔博.大众视角在当代历史小说研究中的地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4):126-130.
-
3陈思和.我们的学科还很年轻[J].文学评论,2008(2):155-161. 被引量:20
-
4唐桦.论严肃、通俗、民间的关系——兼现代文学个案偶举[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3(4):8-12.
-
5王明丽.“家”与“女性”:废名小说的生态主义叙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2):14-18. 被引量:3
-
6王瑜.“全球史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9(2):73-77.
-
7王勇.文学史理论建构的多元与写作实践的困境[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1-3.
-
8党圣元.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2):5-12. 被引量:8
-
9温儒敏.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1):67-75. 被引量:41
-
10陈进.1999—2009:中国青春文学十年——以“先锋与常态”模式阐释[J].南方文坛,2011(5):57-61. 被引量:5
-
1李夫生.流散族裔无根的乡愁——读菲律宾诗人月曲了的诗[J].理论与创作,2009(1):71-72.
-
2刘景.身体的媚俗与迷失——中国式身体文化演变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20-22. 被引量:1
-
3赖勇.区别[J].大众文艺(上半月)(快活林),2002,0(5):38-38.
-
4罗爱华.晚清文人文化的转向与文学翻译活动[J].船山学刊,2006(2):100-103. 被引量:2
-
5任晓兵.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民间歌谣叙事艺术研究[J].长江丛刊,2016(3):2-2.
-
6王国真.由真爱到幻灭——苔丝的爱情悲剧探源[J].大家,2012(10):53-53.
-
7谭学亮.“地位升降”中的角色变换—西门庆与儒林仕宦关系扫描[J].中国文学研究,1993(4):37-40.
-
8张璐.美国内战小说《烧马棚》与美国的社会变革[J].大家,2011(22):9-9.
-
9马玲玲.文本解读与写作指导[J].文学教育,2009(14):155-155.
-
10武新军.近年来女性文学研究思路批判[J].学术月刊,2006,38(7):11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