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2
1 陈东晓.布什政府亚太政策的调整[J] .现代国际关系,2005(9):14-20. 被引量:6
2 崔立如,金圣翰,杨洁勉,赵京元,袁鹏,大卫.姜,戚保良,杨明杰,大西康雄,徐基石,江涌,郑在浩,格里戈里.季先科,肯特.卡尔德,徐纬地.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J] .现代国际关系,2005(9):31-42.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28
1
2 James Kelly,“ George W. Bush and Asia: An Assessment”, in Robert M. Hathaway and Wilson Lee ( eds. ) , George W. Bush and East Asia: A First Term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2005, p. 22.
3 Hugh De Santis,“The Dragon and the Tigers: China and Asian Regionalism,”World Policy Journal, Summer 2005, pp.23 - 36.
4 Ralph A. Cossa,“More of the Same.. and The Some!” in Comparative Connection, Brad Glosserman and Vivian Brailey Fritsch(eds.), Volume 6, Number 1, 2005.
5 James Kelly, “US East Asia Policy,” PacNet 9, March 7, 2005.
6 World Policy Journal, Summer 2005, pp23-36.
7 l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9,No.3 (Winter 2004/2005).
8 .[EB/OL].http://foreign.senate.gov/hearings/2005/hrg050607p.html.,.
9 Annual Report to Cort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People' s Reoublic of China, Office of Secretary of Defense, USA, 2005.
10 谭宏庆.“防范与遏制:美国亚太战略布局与中国”[A].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C].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280页.
共引文献11
1 美国对外战略评估课题组.新任期、新环境、新实践——布什连任后的对外战略[J] .现代国际关系,2006(3):1-5. 被引量:1
2 陈东晓.“复杂性”与中美关系结构的新变化[J] .美国研究,2006,20(2):34-59. 被引量:12
3 马荣升.美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角色扮演——以区域主义为视角[J] .国际论坛,2007,9(3):20-25. 被引量:11
4 仇发华.朝核问题中的美朝决策碰撞[J] .山东社会科学,2010(9):155-157. 被引量:1
5 仇发华.多边主义与双边主义的博弈——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探索[J] .东疆学刊,2011,28(1):95-99. 被引量:1
6 靳利华.构建东北亚问题化解的对话与合作机制[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20-24. 被引量:1
7 刘昌明.地区主义对东亚双边同盟体系的挑战及美国的应对战略[J] .山东社会科学,2011(5):97-103. 被引量:1
8 王涛.中国学者对中日韩合作的研究综述[J] .国际资料信息,2012(8):34-40.
9 吕长贵.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犯罪及打击防范措施研究[J] .公安研究,2013(12):35-39. 被引量:2
10 韩爱勇.东北亚大国协调与复合型安全合作架构的建立[J] .当代亚太,2013(6):30-5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81
1 巴殿君,满海峰.论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101-105. 被引量:1
2 朴光姬.中国与朝鲜经贸关系转型中的困境及对策[J] .东北亚论坛,2012,21(3):44-53. 被引量:8
3 张利军.析冷战后日蒙关系的重新定位及其走向[J] .国际政治研究,1996,17(3):34-37. 被引量:2
4 李云龙.关于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几个问题[J] .新远见,2009(3):74-81. 被引量:2
5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1):20-32. 被引量:1024
6 杨炘,滕召学.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进一步加强[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1):55-59. 被引量:9
7 石源华.“六方会谈”机制化: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努力方向[J] .国际观察,2005(2):15-20. 被引量:19
8 韩彩珍.“共有理念”之于东北亚合作制度化进程的意义[J] .教学与研究,2005(6):52-58. 被引量:5
9 陆建人.论东北亚经济共同体[J] .当代亚太,2005(6):44-51. 被引量:5
10 耿丽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选择[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6):7-12. 被引量:5
引证文献6
1 郭锐.东北亚新秩序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1-4. 被引量:2
2 郭锐.体系秩序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8(5):85-91.
3 郭锐.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6):86-92. 被引量:3
4 刘雪莲.朝核问题视角下的东北亚安全[J] .东北亚论坛,2010,19(4):14-20. 被引量:13
5 王俊生.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J]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2015(1):155-180.
6 刘雪莲,李晓霞.东亚未来秩序:以权力为主导还是以治理为主导[J] .社会科学战线,2019(1):208-218.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24
1 王颖群.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5):28-31. 被引量:4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12-17.
3 刘雪莲,王勇.影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要因素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3):37-42. 被引量:2
4 陈建波,张景全.朝鲜半岛新危机与美国东北亚同盟体系新变化[J] .东北亚论坛,2011,20(4):21-26. 被引量:5
5 刘雪莲,张克成.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地缘政治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12(4):162-167. 被引量:5
6 孙晓会,万鹏.我国加入“中日韩”自贸区的SWOT分析[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58-60. 被引量:1
7 王俊生.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2):53-75. 被引量:21
8 高晴.二战后朝鲜国家发展道路的特点与启示[J] .学理论,2013(19):61-64.
9 郭锐,苏红红.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选择:资源基础、目标构想与主要课题[J] .当代韩国,2014(2):1-9.
10 巩村磊.困境与超越: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国际环境分析[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4):25-29.
1 马云飞.东北亚安全机制的缺失与朝鲜核问题[J]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0(5):64-65.
2 黄巧燕,喻静.从集体安全转向合作安全——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角度分析[J]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5(2):69-71.
3 石冬明.中日安全困境与东北亚安全机制[J] .理论观察,2008(6):51-52. 被引量:1
4 王晓波.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机遇与原则[J] .东疆学刊,2001,18(4):33-36.
5 潘俭.未来东亚安全合作模式探析[J] .商,2012(9):145-145.
6 高子川.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态势解析[J] .当代亚太,2004(1):4-10. 被引量:10
7 娄伟.论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基本条件[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30(6):56-58.
8 黄梅英,程静.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策略选择[J] .理论观察,2013(1):42-43. 被引量:1
9 付梦孜,杨文静.试析布什政府的亚洲政策及其走向[J] .亚非纵横,2004(4):1-6.
10 于光胜.构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基础、障碍和路径[J] .理论月刊,2016(3):168-172.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