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7-119,共3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阶段性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为05BX026。
参考文献5
-
1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2冯志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0,8(2):72-76. 被引量:6
-
3《宋健谈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J].中国青年科技,1995,(5).
-
4Ratzsch, D. , 2000, Science & Its Limits, The Natural Science in Christian Perspective, Illionis and England: Inter Varsity Press.
-
5Seaborg, G.T. ,1996, A Scientific Speaks Out, A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Science, Society and Chang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二级参考文献5
-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644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第34-35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
-
4半月谈,1991,:29-29.
-
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2年.
共引文献7
-
1张纯元.高龄老人受教育程度与健康长寿关系研究[J].南方人口,2001,16(3):1-5. 被引量:21
-
2钱振华,徐在新.从万有引力到广义相对论[J].物理教学,2005,27(11):7-8. 被引量:2
-
3张京娟.论法治与国民素质[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4(6):156-157.
-
4问芳芳,郭晓岚,吴学勤.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3):1564-1565. 被引量:4
-
5赵志英,葛宇宏.谈文学类课程在高职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及实践路径[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6(4):95-97.
-
6崔永,刘辉.浅谈高校开展核技术应用通识教育的必要性[J].科技资讯,2016,14(4):156-156. 被引量:1
-
7陈文华.关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思考[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0(3):63-64.
同被引文献66
-
1吕锡琛.论道家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哲学研究,2000(4):52-56. 被引量:7
-
2郏斌祥.科学文化与现代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4(5):10-17. 被引量:16
-
3邓治慧.从科技文化视角探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传承,2010(36):40-41. 被引量:2
-
4刘国章.科技文化、系统思维与文化强国建设关系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4):11-15. 被引量:4
-
5郝海燕.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现代新儒家的见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69-73. 被引量:6
-
6刘长明.和谐文明论纲[J].学术界,2005(1):79-105. 被引量:27
-
7何炼成,邹富汉.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J].当代经济科学,2005,27(5):95-98. 被引量:8
-
8鲍宇.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21-24. 被引量:3
-
9郭洪纪.儒家哲学与中国古代科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6):27-31. 被引量:5
-
10龚时中,吴怀林.科技文化的中国特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46-49. 被引量:8
引证文献8
-
1石华.科学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2):197-200.
-
2袁望冬,毛明芳.建设和谐文化呼唤两种文化的融合[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302-306. 被引量:2
-
3郭燕杰,李好.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对我国发展的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9):112-115. 被引量:1
-
4杨怀中.科技文化软实力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7):118-122. 被引量:19
-
5何秋阳.浅析我国科技与软实力[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2(3):9-9.
-
6刘志博.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科技文化的特殊功能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3):10-12.
-
7贾兵强.近年来我国科技文化研究综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1):27-31. 被引量:1
-
8李星.科技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才智,2012(31):173-174.
二级引证文献23
-
1杨怀中.科技文化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及走向[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581-585. 被引量:1
-
2杨怀中,王东.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当代融合的实现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802-806. 被引量:6
-
3王丽华,李来福,刘培一.国家应鼓励和引导创办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361-363. 被引量:19
-
4张燕.如何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以传统道德的继承与批判为视角[J].学理论,2013(2):256-257.
-
5刘佳.在建设世界城市中打造北京科技软实力“升级版”[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8(2):19-22.
-
6杨怀中.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J].中原文化研究,2013,1(6):59-64. 被引量:4
-
7袁力.略论科技文化对旅游休闲产业的促进作用——以成都市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32):224-225. 被引量:1
-
8包蕾,李庆华.社会文化视域下科技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4(7):157-158.
-
9周勇.创业文化发展的辩证逻辑与和谐之维[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23-27.
-
10杨怀中.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研究十年述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6):959-965.
-
1王芳.探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青年时代,2016,0(16):62-62.
-
2刘开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3(9):208-208.
-
3张景英.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4):1-5. 被引量:1
-
4祥耘,胡德才.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J].社科纵横,2010,25(9):31-33. 被引量:2
-
5任国营.浅谈科技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表现[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1):180-180.
-
6庞跃辉.知识经济对我国科技文化建设的五大挑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1):51-51. 被引量:1
-
7闫财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衡量标准探析[J].科技视界,2011(24):67-68.
-
8涂碧波.用和谐文化建设引领和谐社会建设[J].党建,2006(9):9-10.
-
9涂碧波.用和谐文化建设引领和谐社会建设[J].党政干部论坛,2006(9):16-18. 被引量:2
-
10谢东方.关于建设现代化文化的战略思考[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