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营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9-40,共2页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同被引文献16
-
1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31-136. 被引量:71
-
2冯之浚.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决策与信息,2005(10):12-13. 被引量:2
-
3吴未,黄贤金,刘坚,林炳耀.江苏省十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06(1):87-92. 被引量:5
-
4陈德全,何云,梁秋翀.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4):288-291. 被引量:18
-
5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4):155-158. 被引量:9
-
6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李德水,张为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23(9):23-26. 被引量:76
-
7黄和平,毕军.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6):20-27. 被引量:47
-
8苏建设.简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企业活力,2007(7):12-13. 被引量:6
-
9雷学勤,袁九毅,潘峰,仝纪龙.关于循环经济内涵与定位的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2(6):22-24. 被引量:2
-
10宋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3-128.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7
-
1樊元,刘国平.基于熵值法的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16):38-43. 被引量:8
-
2管永芬,包悦,古昌银.基于熵值法的江西省11市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老区建设,2013(6):16-21. 被引量:6
-
3任一鑫,孟繁利,李学武,张璇.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再探讨[J].荆楚学刊,2014,15(4):51-55. 被引量:1
-
4刘倩,方芳.基于熵值法的河北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分析[J].河北企业,2015,0(8):42-44. 被引量:4
-
5何波,张宏亮.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5,30(7):64-68. 被引量:4
-
6杜永威,魏晓薇,郭文彪.包钢集团循环经济运行效率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6,18(4):23-26.
-
7梁达航,杨雨晨,韩东山.化工企业对循环经济的影响[J].四川水泥,2016,0(11):232-232. 被引量:2
-
1徐钬.因地制宜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调整传统产业结构[J].遵义科技,2010,38(5):3-5.
-
2陈剑锋.低碳经济开启中国经济发展变革新时代[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2):73-76.
-
3张小梅.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刍议[J].中国经贸,2012(18):105-105.
-
4马晓国,李宗植,安宪军.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J].商业时代,2005(5):73-74. 被引量:14
-
5袁爱芝.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J].消费导刊,2008,0(11):82-82.
-
6肖正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J].审计与理财,2008(9):52-53.
-
7张秀敏,姚建明.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会计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07,23(12):68-71. 被引量:8
-
8肖炎舜.宏观经济调控中国家计划与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运作[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2):27-30.
-
9朱先往.后危机时代促进江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途径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0(9X):78-79. 被引量:1
-
10陈搏.国有经济改革必须注重协调运作[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18(6):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