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参考文献87
-
1朱锋.区域主义与东亚安全[J].当代亚太,1998(4):10-15. 被引量:10
-
2杨伯江,孙晓青,倪霞韵,尚前宏,常志忠.东亚一体化可行性探讨[J].现代国际关系,2002(6):47-56. 被引量:11
-
3黄永光.多边机制与东亚安全秩序[J].太平洋学报,2001,9(3):90-96. 被引量:6
-
4斯奈德.“区域安全结构”[M].,.第140-146页.
-
5时殷宏.“东亚‘安全两难’与出路”[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
-
6戴维·穆提默 [澳]克雷格·A·斯奈德等 徐纬地等译.“超越战略:批评性思考与新安全研究”[A].[澳]克雷格·A·斯奈德等,徐纬地等译.《当代安全与战略》[C].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7-99页.
-
7Buzan et al. Regions hnd Powers . p.11. 83.
-
8Buzan et al. Regions and Powers. pp.3-4. 17-18. p.20. 47.
-
9Buzan et al.Security .p.201.
-
10Buzan et al. Regions and Powers.p.4.pp.45-47.70-76.
共引文献13
-
1葛腾飞.“印太”地区安全秩序纷争与中国的地区秩序愿景[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1,38(3):73-100. 被引量:13
-
2郑雪飞.试析区域安全合作与国内政治危机处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0):59-62.
-
3王逸舟.“东亚共同体”概念辨识[J].现代国际关系,2010(S1):84-88. 被引量:9
-
4蔺雪春.多重视角:东亚“安全复合体”概念所面临的质疑和挑战[J].学术探索,2005(6):91-94.
-
5蔺雪春.对东亚“安全复合体”观点的多重审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1):97-100. 被引量:2
-
6孙霞.东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动力与挑战[J].国际论坛,2006,8(3):23-27. 被引量:1
-
7李格琴.西方国际安全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欧洲学派与美国学派比较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7(4):34-41. 被引量:3
-
8于光胜.东北亚“安全复合体”观点的多维透视[J].理论月刊,2011(5):148-151. 被引量:1
-
9高程.历史经验与东亚秩序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30(3):1-19. 被引量:8
-
10郭闻,戴锋.基于SD的区域安全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4,15(2):163-16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3
-
1王毅.亚洲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J].外交学院学报,2005(1):56-60. 被引量:25
-
2郭春生.试析中日俄三角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5(2):11-14. 被引量:1
-
3庞中英.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22(4):41-49. 被引量:20
-
4王帆.东亚安全模式:共存、并行还是置换?[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1):16-21. 被引量:11
-
5张铁军.中国与东亚共同体建构[J].东北亚论坛,2006,15(2):38-42. 被引量:14
-
6孙学峰,陈寒溪.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5):26-30. 被引量:17
-
7王毅.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新亚洲主义[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23(3):6-10. 被引量:12
-
8薛晓芃.中国对东亚地区主义观念的转变[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23(3):28-33. 被引量:3
-
9苏浩.东亚开放地区主义的演进与中国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9):43-51. 被引量:22
-
10朱宁.东亚安全合作的三种模式——联盟安全、合作安全及协治安全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9):52-57. 被引量:20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姜永铭.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20-24. 被引量:4
-
2王志伟.安全利益与经济发展:朝鲜的困境与出路[J].亚太经济,2009(1):62-66. 被引量:2
-
3金熙德.东亚合作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49-55. 被引量:11
-
4王志伟.安全利益影响下朝鲜经济发展趋势分析[J].东疆学刊,2009,26(3):94-98. 被引量:1
-
5王晓波,陈斌.冷战后美日韩联盟体系与中国[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4):41-47.
-
6王俊生.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构建:如何从不可能到可能?[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5):16-21. 被引量:1
-
7金强一.朝鲜半岛状态:中美战略博弈之聚焦点[J].东疆学刊,2016,33(3):39-46. 被引量:4
-
8丁曼.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上合作还是对抗?[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5):119-131. 被引量:4
-
9岳宗凤.试析中日俄三角关系的表现及其影响[J].学理论,2017(3):55-57. 被引量:1
-
10王俊生.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2015(1):155-180.
-
1魏国力.论美国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关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5):68-70.
-
2于洁.浅析美国现阶段台海政策[J].东北亚研究,2007(1):39-41.
-
3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再次明确商标侵权禁令适用的地理范围[J].中华商标,2016,0(8):94-95.
-
4朱锋."变化中的东北亚地区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北京大学东北亚地区安全论坛"会议综述[J].国际政治研究,2005,26(1):71-77. 被引量:4
-
5杨承军.朝核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祖国,2016,0(7):18-23.
-
6朱锦平.浅议行贿罪中的“谋取不正当利益”[J].法制与社会,2008(25).
-
7吕玉东,巫昌祯.婚姻纠纷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政法论坛,1982(1):30-33.
-
8陈楚敏.浅谈“内政中国梦”与“外交世界梦”[J].魅力中国,2014(16):10-10.
-
9王雪燕,戴士权.朝核问题及其对我国安全局势的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7):81-84.
-
10高岩.从发展经济谈政治挂帅[J].江淮论坛,1964(2):4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