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71
出处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0-23,共4页
Teaching and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79
-
1付蓓.实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应强化整体意识[J].湖南农机,2006(7):94-96. 被引量:2
-
2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S1):204-205. 被引量:22
-
3白凤玲.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8-62. 被引量:4
-
4毛圣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24):153-154. 被引量:7
-
5韩晓华.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11-415. 被引量:4
-
6屈宏.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7(3):53-54. 被引量:5
-
7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7):32-36. 被引量:2
-
8李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S2):14-18. 被引量:3
-
9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S2):86-90. 被引量:14
-
10凌峰.李时岳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答记者问[J].学术研究,1988(6):56-5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71
-
1解成友.谈课程调整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06(24):77-78.
-
2解建红.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初探[J].文教资料,2008(26):212-214. 被引量:1
-
3韩晓华.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11-415. 被引量:4
-
4陆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5):87-89. 被引量:1
-
5张学礼.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三结合”教学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163-164.
-
6曹峻.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多媒体教学为例[J].唯实,2011(5):54-56. 被引量:1
-
7王静.思政理论课双主体研究型教学模式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8):839-843. 被引量:1
-
8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7(5):61-66. 被引量:42
-
9胡卓群,李蕾.理论联系实际与思政课的有效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8(5):54-58. 被引量:2
-
10周家华,黄苏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05~2007年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8(12):94-9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06
-
1曹春梅.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双提升”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为例[J].作家天地,2020(6):133-133.
-
2黎世红,李莎.以问题教学模式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探讨[J].马克思主义学刊,2020(2):44-52. 被引量:2
-
3王霞,马小亮.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探索[J].科教导刊,2023(25):99-102. 被引量:1
-
4左乐平.“红色故事”嵌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20(2):83-89. 被引量:2
-
5毛笑雯.基于提升学生学业挑战度的教学改革实证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5):149-150.
-
6张学礼.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三结合”教学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163-164.
-
7曾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15):54-58. 被引量:3
-
8赵启迪.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兴趣[J].黑龙江史志,2013(23):251-251.
-
9郑小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08年研究回顾[J].传承,2009,0(10):88-91. 被引量:2
-
10蒙爱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分析[J].传承,2008(6):62-63. 被引量:1
-
1宋毅军.关于以毛泽东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回顾和思考[J].安徽史学,2014(2):53-62.
-
2余伯流.论长征胜利的深层原因及其启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J].江西社会科学,2006,26(9):91-100. 被引量:4
-
3袁元,董瑞丰.从30年三中全会看治国理政思路[J].瞭望,2008(40):54-56. 被引量:3
-
4西尧.三个“30年”历史大变迁[J].奋斗,2008(6):63-63.
-
5梅青.“长征”一词是这么来的[J].新湘评论,2016(18):64-64.
-
6张金才.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成为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9(3):53-61. 被引量:1
-
7葛全明.陈云的书法艺术[J].中州今古,1999(1):38-38.
-
8张志梅.论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及时代意义[J].安徽史学,1996(4):69-70.
-
9晏泽厚.也论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1997,24(1):40-43.
-
10吴雁南.关于農民起义和農民战争的目的与“農民政权”問題[J].史学月刊,1960(6):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