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和谐社会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不仅源于中国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蕴涵着对中国改革难题的破解,还在逻辑上表达了关于社会主义理想社会模式的重构。
作者
余金成
赵华灵
机构地区
天津师范大学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中国改革
理想社会模式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7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47
1
余金成.
道德源于人口生产关系[J]
.河南社会科学,1998,6(1):81-84.
被引量:1
2
叶赋桂.
现代化:合理化与本土化[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3(1):16-21.
被引量:14
3
吴向东.
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J]
.哲学研究,2004(8):78-83.
被引量:54
4
王荣生.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J]
.理论导刊,2004(7):41-42.
被引量:2
5
曾建平,袁学涌.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环境正义[J]
.道德与文明,2005(1):8-10.
被引量:13
6
顾悦.
生态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J]
.理论导刊,2001(1):52-53.
被引量:3
7
秋石,陶德麟.
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J]
.求是,2005(7):20-23.
被引量:22
8
刘永富,任容.
“以人为本”不能解读为“以个人为本”[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4):66-71.
被引量:4
9
余金成.
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理论探讨,2005(5):5-8.
被引量:3
10
张雷声,齐英艳,李玉峰.
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十个问题[J]
.高校理论战线,2005(12):4-11.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7
1
王保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意识解读[J]
.学术论坛,2008,31(2):16-19.
被引量:1
2
余金成.
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下)[J]
.理论探讨,2009(1):21-25.
被引量:2
3
白立强.
以人为本的道德之维[J]
.巢湖学院学报,2009,11(5):11-14.
4
白立强.
以人为本的时代意蕴[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4):69-72.
5
余金成.
中国改革利益重心从“部分人”向“整体人”的转移[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4):81-87.
6
张景臣.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指向[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6):32-35.
被引量:2
7
张秀霞.
论协商民主的价值[J]
.理论导刊,2012(9):38-4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7
1
王永贵.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J]
.理论学刊,2009(6):4-8.
被引量:12
2
陈湘舸,张修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特色”探析[J]
.甘肃社会科学,2011(2):165-167.
3
梁中贤.
高校讨论式教学之哲思[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5):45-46.
被引量:24
4
朱荣英.
论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创新机制与发展规律[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6):18-21.
被引量:2
5
林志友.
生态危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J]
.社会主义研究,2013(5):38-42.
被引量:2
6
石秀光.
论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J]
.魅力中国,2013(25):16-16.
7
韩冬梅.
我国学者有关中国协商民主的研究概述[J]
.中国政协,2015(11):53-58.
1
苏中立.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之比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4):40-45.
2
陆京辉.
前行 向着新目标——学习十六大报告随笔[J]
.西部社会,2002(12):1-1.
3
蒋元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J]
.思考与运用,2005(6):84-85.
4
傅寿宗.
从《礼记》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兼论孙中山的理想社会模式[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14-18.
5
文玉忠.
实现中国梦必须塑造公民先进的政治信仰[J]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3(7):8-10.
被引量:4
6
周兴晨.
我国古代理想社会模式的宏观分析[J]
.经济视角,2013,32(4):3-4.
7
秦刚.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经验[J]
.科学社会主义,2006(3):18-22.
8
李文顺,郄改珍,李和顺.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缘起与进展[J]
.中外企业家,2009(12X):20-22.
9
赵曜.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纪念中国社会主义改革30年[J]
.红旗文稿,2008(19):2-5.
10
孟鑫.
突破社会主义改革“阶段难局”的探索[J]
.科学社会主义,2013(6):35-37.
被引量:1
理论探讨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