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
被引量:
2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关于这个题目,我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在北大作过一次讲座。当时我正在主持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想探讨几个文学史的理论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五四”文学运动的先锋性问题。上次我来讲的时候,我的思考还很不成熟,是诚心向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请教的,同学们在会上的提问对我深有启发,回去后就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了,发表在《复旦学报》今年第六期上。但我并不认为这个问题已经深思熟虑无懈可击了,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往下讨论下去。
作者
陈思和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68,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形态
常态
《复旦学报》
文学运动
北大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74
同被引文献
185
引证文献
28
二级引证文献
106
参考文献
7
1
Д.布尔柳克,亚历山大.克鲁乔内赫,B.马雅可夫斯基,维克多.赫列勃尼科夫,张捷.
給社会趣味一記耳光[J]
.文艺理论研究,1982(2):131-132.
被引量:4
2
王嘉良.
“先锋与常态”:建构新的文学阐释模式的需要和可能[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274-281.
被引量:5
3
王宁.
传统与先锋 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J]
.文艺争鸣,1995(1):36-41.
被引量:12
4
陈思和.
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J]
.文学评论,2006(1):6-14.
被引量:8
5
刘勇.
从历时到共时:建构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坐标 有关“陈、吴对话”的一些思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282-287.
被引量:3
6
《上海文学》2005年总目录[J]
.上海文学,2005(12):109-112.
被引量:1
7
陈思和.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6):1-17.
被引量:51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王宁.
传统与先锋 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J]
.文艺争鸣,1995(1):36-41.
被引量:12
2
Д.布尔柳克,亚历山大.克鲁乔内赫,B.马雅可夫斯基,维克多.赫列勃尼科夫,张捷.
給社会趣味一記耳光[J]
.文艺理论研究,1982(2):131-132.
被引量:4
3
陈思和.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6):1-17.
被引量:51
4
马泰·卡林内斯库 顾爱彬 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92页.
5
.《鲁迅全集》第6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6
《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7
《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精神的接力与传承》[J].文艺报,2005,10.
8
《从鲁迅到巴金—随想录的渊源及其解读》[J].文学报,2005,10.
9
巴金.《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巴金全集》第16卷,66页.
10
米歇尔·克里(MichaelKelly)主编.《美学大百科全书》第1卷(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 Vol.1),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1
2
3
>
共引文献
74
1
赵斌,王达敏.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中的空间“流动性”[J]
.江西社会科学,2022,42(12):103-110.
2
陈稼泠.
美术界的"第三种人" ——论民族危机中决澜社的困境与潜变[J]
.艺术科技,2019,0(21):77-81.
3
李楠.
海派文学、现代文学的通俗化走向[J]
.文学评论,2008(3):116-121.
被引量:6
4
王嘉良.
革命“乌托邦”书写:左翼浪漫文本的“先锋性”呈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2):189-193.
被引量:1
5
洪治纲.
先锋文学:概念的缘起与文化的流变[J]
.当代作家评论,2005(4):42-50.
被引量:8
6
陈思和.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6):1-17.
被引量:51
7
陈思和.
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J]
.文学评论,2006(1):6-14.
被引量:8
8
张光芒,童娣.
2005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评[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1):137-144.
被引量:3
9
李楠.
京沪两地晚清、民国小报的语言文化现象[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3):34-42.
被引量:3
10
蔡志诚.
先锋小说:形式与历史的辩证[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0-96.
<
1
2
3
4
5
…
8
>
同被引文献
185
1
贺绍俊.
“70年代出生”作家的两次崛起及其宿命[J]
.山花,2008(8):147-152.
被引量:7
2
柳珊.
前夜的涌动──论民国初期的小说理论[J]
.文艺理论研究,1999(6):49-58.
被引量:4
3
章培恒.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宏观与微观研究[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1):106-112.
被引量:20
4
王瑶.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1986(5):175-186.
被引量:32
5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50
6
佴荣本.
文学史的三维时间[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5):1-4.
被引量:1
7
木山英雄.
《野草》的诗与“哲学”(下)[J]
.鲁迅研究月刊,1999(11):40-53.
被引量:12
8
石汝祥.
进向完备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论鲁迅前期的世界观[J]
.中国社会科学,1981(6):151-178.
被引量:1
9
龙长吟.
形丰神活 干振枝披──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J]
.当代作家评论,1995(1):67-75.
被引量:4
10
陈思和.
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J]
.文艺争鸣,1994(1):53-61.
被引量:112
<
1
2
3
4
5
…
19
>
引证文献
28
1
杨友鹏,邹凌雁.
五四文学的符号化建构历程[J]
.汉字文化,2019,0(20):38-39.
2
崔博.
大众视角在当代历史小说研究中的地位[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4):126-130.
3
陈思和.
我们的学科还很年轻[J]
.文学评论,2008(2):155-161.
被引量:20
4
唐桦.
论严肃、通俗、民间的关系——兼现代文学个案偶举[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3(4):8-12.
5
王明丽.
“家”与“女性”:废名小说的生态主义叙事[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2):14-18.
被引量:3
6
王瑜.
“全球史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J]
.新疆社科论坛,2009(2):73-77.
7
王勇.
文学史理论建构的多元与写作实践的困境[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1-3.
8
党圣元.
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2):5-12.
被引量:8
9
温儒敏.
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1):67-75.
被引量:41
10
陈进.
1999—2009:中国青春文学十年——以“先锋与常态”模式阐释[J]
.南方文坛,2011(5):57-61.
被引量:5
<
1
2
3
>
二级引证文献
106
1
李国华.
鲁迅言说“中国”的话语形态论析——以《且介亭杂文》为中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1):1-19.
2
孙奕晗,贺昱.
论鲁敏小说中的意象化叙事[J]
.汉字文化,2024(20):162-164.
3
李仲凡.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视野和方法[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6):686-690.
被引量:1
4
钟华,虞蓉,文贵良,徐艳.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J]
.学术月刊,2009,41(3):153-159.
5
王雪松.
对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思考——以高校文科学报为中心的讨论[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6):122-124.
被引量:1
6
刘秀玉.
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论1950年代的英国戏剧[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3):98-103.
被引量:2
7
萨支山.
2008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6):178-188.
8
王明丽.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黄绣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2):107-112.
被引量:3
9
李伦.
从愤怒到颓废——解读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J]
.戏剧文学,2010(12):28-29.
被引量:2
10
胡安定.
鸳鸯蝴蝶派的形象谱系与自我认同[J]
.文学评论,2011(4):84-90.
被引量:5
<
1
2
3
4
5
…
11
>
1
咸立强.
“自我”文学书写中的常态与先锋性[J]
.文艺争鸣,2008(9):60-63.
2
乐黛云.
新中国比较文学的前驱贾植芳先生[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5):160-161.
被引量:2
3
章培恒,陈思和,周斌.
主持人的话[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7-7.
4
中国新时期30年学术发展的三个阶段[J]
.新华文摘,2009(20):165-165.
5
栾梅健.
文学常态与先锋性的融合 以南社转型为例[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288-294.
6
许爱珠.
也说现代文学的起点[J]
.文艺争鸣,2003(6):73-74.
7
黄仁生.
《现代诗词的价值和命运》序[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7(3):97-100.
8
来信选登[J]
.微型小说选刊,2012(1):94-94.
9
方壶胜境.
表演[J]
.杂文选刊(中旬版),2008,0(8):15-15.
10
碎片[J]
.读者(原创版),2015,0(9):8-8.
<
1
2
>
文艺争鸣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李海
杜舒婷
许小红
黄军锋
黄海玲
张巍
陈军
马岳
奉晓政
相关机构
徐州医科大学
石河子大学
武汉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郑州大学
相关主题
案例教学法
林业
高等教育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