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于”的动词用法探讨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于”是否有动词用法,目前学界尚有争议。这又关系到介词“于”的来源问题。在分析前贤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倾向认为“于”有动词用法。介词“于”亦由动词虚化而来。
作者
罗国强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3-75,共3页
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关键词
“于”
动词
语法化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9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63
同被引文献
117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47
参考文献
4
1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1997(2):131-138.
被引量:145
2
梅祖麟.
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4(4):323-332.
被引量:24
3
黄伟嘉.
甲金文中“在、于、自、从”四字介词用法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6(1):66-75.
被引量:20
4
时兵,白兆麟.
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2003(4):343-347.
被引量:26
二级参考文献
59
1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1997(2):131-138.
被引量:145
2
孙朝奋.
《虚化论》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4(4):19-25.
被引量:124
3
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六卷,1999年.
4
孙朝奋.1996(Sun,Chaofen)Word—Or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
5
杨树达.1934《古音对转疏证》.《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增订本)(1955).
6
张玉金.1998《殷虚甲骨文句类问题研究》.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
7
郑张尚芳.1992《切韵j声母与i韵尾的来源》.《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8
周法高.1992《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台北,史语所.
9
Beyer, Stephan. 1992 Classical Tibetan Language.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0
Bickerton, Derek. 1981 Roots of Language. Ann Arbor: Karoma.
共引文献
163
1
史文磊.
“从综合到分析”相关概念辨正——以《左传》《战国策》“派遣”义“使”的用法差异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2):185-204.
被引量:7
2
曹亚北.
论合音词“诸”的例外[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2):141-156.
3
艾朝阳,陈荣素.
论汉语“(大)约”的客体化与边界化[J]
.外国语,2021,44(1):76-90.
4
程亞恒.
古漢語位移構式“V+NP+NP_L”的意義及成因[J]
.汉语史研究集刊,2019,0(1):12-24.
5
刘红妮.
汉语“X乎”类动词的来源、演变与成因[J]
.对外汉语研究,2021(2):147-157.
6
莫伯峰.
甲骨文处所介词“自”和“从”意义差别的原因[J]
.古文字研究,2020(1):117-124.
被引量:1
7
张婷婷.
论甲骨文中的当事介词"自"[J]
.语言研究集刊,2022(2):265-275.
8
刘平.
古汉语中虚词“自”的语法化历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38-42.
被引量:9
9
陈雪梅.
《诗经》中“于”字的辨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S2):157-160.
被引量:3
10
梅祖麟.
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4(4):323-332.
被引量:24
同被引文献
117
1
徐志林,刘彭冰.
甲骨卜辞双宾结构原型范畴理论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6):103-110.
被引量:1
2
陈练文.
殷墟甲骨卜辞句法研究[J]
.长江学术,2009(1).
被引量:1
3
郭凤花,任群英.
甲骨文“有、无”句[J]
.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被引量:1
4
郑继娥.
甲骨文中动宾结构类型及其语义关系[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1):77-82.
被引量:3
5
徐志林.
甲骨卜辞中“三宾语”问题的反思[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6):60-66.
被引量:2
6
蒋绍愚.
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J]
.古汉语研究,1999(4):2-5.
被引量:36
7
殷孟伦.
略谈司马迁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J]
.文史哲,1955(12):10-18.
被引量:11
8
巫称喜.
甲骨文“出”字的用法[J]
.古汉语研究,1997(1):30-32.
被引量:1
9
赵诚.
金文的“于”[J]
.语言研究,1996,16(2):106-111.
被引量:11
10
喻遂生.
甲金语法札记三则[J]
.古汉语研究,1995(2):78-80.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2
1
谢晓明,肖任飞.
表无条件让步的“说·什么”紧缩句[J]
.语言研究,2008(2):99-104.
被引量:18
2
刘海平.
φL居VP前探因[J]
.语言研究,2008(3):88-90.
被引量:2
3
张玉金.
介词“于”的起源[J]
.汉语学报,2009(4):16-22.
被引量:20
4
刘海平.
从《史记》、《世说新语》的语料对比看处所表达法的发展[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76-79.
被引量:1
5
张玉金.
再论甲骨文中的动词“于”[J]
.殷都学刊,2012,33(3):79-84.
被引量:6
6
郑继娥.
甲、金“于”字介词结构的语法特点[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34(2):146-149.
被引量:1
7
张玉金.
甲骨文中位事介词“于”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15(1):2-11.
被引量:4
8
陈诗语.
“鉴于”的词汇化历程及其相关问题[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34(4):49-54.
9
张玉金.
21世纪以来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出土文献,2021(2):1-16.
10
邓飞.
甲骨卜辞“在/于+时间”的差异[J]
.殷都学刊,2021,42(2):34-40.
二级引证文献
47
1
池昌海,吴鹏.
东北官话“该说不说”的立场表达及其传信研究[J]
.华夏文化论坛,2020(1):305-314.
被引量:2
2
张婷婷.
论甲骨文中的当事介词"自"[J]
.语言研究集刊,2022(2):265-275.
3
冯舒华.
日语“と”与汉语的“一···就···”——“と”的误用分析及对条件句教学的反思[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7):70-71.
被引量:1
4
宋華强.
2012年甲骨文、金文、古文字學研究概述[J]
.简帛,2013(1):477-504.
5
李文浩.
“再XP也VP”构式分析[J]
.汉语学报,2010(4):70-78.
被引量:8
6
刘海平.
从《史记》、《世说新语》的语料对比看处所表达法的发展[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76-79.
被引量:1
7
骆庆生.
《世说新语》里的“于”用法[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119-120.
8
林建荣.
医学诊断学教学的探讨[J]
.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1):43-44.
9
张红.
《尚书》和《史记》同义语料中“于”和“於”用法比较分析[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7):15-17.
10
张玉金.
再论甲骨文中的动词“于”[J]
.殷都学刊,2012,33(3):79-84.
被引量:6
1
刘相臣.
“是……的”“的是”格式中“是”“的”的性质和用法探讨[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4(2):101-104.
被引量:2
2
胡治华.
葡萄牙语虚拟式用法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0(7):114-114.
3
韩武微.
被动不定式用法探讨[J]
.巢湖学院学报,2005,7(4):135-138.
4
徐莉君.
英语肯定和否定表达用法探讨[J]
.职业,2010,0(5X):133-134.
5
李颉.
虚拟语气的若干特殊用法[J]
.英语知识,2007(8):32-33.
被引量:1
6
王平武.
虚拟语气用法探讨[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2):38-39.
7
杨廷君.
英语关系代词AS用法探讨[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9-84.
8
唐千友.
关于日语中过去式不表示过去的用法探讨[J]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3):100-101.
被引量:1
9
郑军.
“有点A”转换成“A(了)一点”的用法探讨[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5):67-69.
被引量:3
10
黄莺.
「サ」变动词的自他动词用法探讨[J]
.日语知识,2007(9):20-21.
古汉语研究
200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