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50,共7页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参考文献12
-
1The Anyang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1):27-157. 被引量:320
-
2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J].地学前缘,1997,4(1):127-136. 被引量:144
-
3杨钟健,刘东生.安阳殷墟哺乳动物群補遗[J].考古学报,1949(4):145-153. 被引量:51
-
4周伟.商代后期殷墟气候探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14(1):185-196. 被引量:18
-
5唐际根,周昆叔.姬家屯遗址西周文化层下伏生土与商代安阳地区的气候变化[J].殷都学刊,2005,26(3):18-22. 被引量:14
-
6赵芝荃,刘忠伏.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4):322-335. 被引量:60
-
7裴明相.郑州市商代制陶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1(4):1-19. 被引量:11
-
8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被引量:1294
-
9唐际根,荆志淳,徐广德,瑞普.拉普.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J].考古,1998(10):13-22. 被引量:43
-
10宋豫秦,郑光,韩玉玲,吴玉新.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J].考古,2002(12):75-78. 被引量:23
二级参考文献62
-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被引量:1294
-
2THE KANSU PROVINCIAL MUSEUM.甘肃古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60(2):11-52. 被引量:50
-
3豫北洹水两岸古代遗址调查简报[J].中原文物,1986(3):1-8. 被引量:7
-
4安阳八里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情况[J].中原文物,1979(3):75-75. 被引量:1
-
5孙湘君,杜乃秋,翁成郁,林瑞芬,卫克勤.新疆玛纳斯湖盆周围近14000年以来的古植被古环境[J].第四纪研究,1994,14(3):239-248. 被引量:128
-
6周昆叔.周原黄土及其与文化层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1995,15(2):174-181. 被引量:33
-
7杨怀仁 邱淑彰.乌鲁木齐河上游第四纪冰川与冰后期气候波动[J].地理学报,1965,31(3):194-211.
-
8任国玉,植物学报,1997年
-
9张兰生,The changing face of East Asia during the Tertiary and Quaternary,1997年
-
10张兰生,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1996年,7页
共引文献2072
-
1戚方明,谢海波.“从脾治心”理论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4):71-73. 被引量:4
-
2袁广阔.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21(2):123-143. 被引量:14
-
3夏如兵,严火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中国蚕桑业中心转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2):79-85. 被引量:3
-
4王建峰,井中伟.殷墟孝民屯“族墓地”分区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0(1):35-43. 被引量:6
-
5于泽泱.东汉后期“瘟疫—文学”特殊性略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57-61.
-
6王丹,韩中义.试论元代陕西行省的畜牧业[J].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20(2):91-103.
-
7郭晨阳,乔丽萍.北魏“雁臣”政策析论[J].云冈研究,2021(4):80-87.
-
8王文轩.羌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51-57. 被引量:2
-
9曾杰.葛仙米的分布变迁及利用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2,32(3):90-95.
-
10施尔乐.遮蔽与袒露之间——图像资料中的北朝着装形象探析[J].形象史学,2021(2):157-174.
同被引文献103
-
1李晓杰,黄学超,杨萧杨,杨智宇,龚应俊,闫伟光.《水经·涑水注》校笺及水道与政区复原[J].历史地理研究,2019,0(1):32-49. 被引量:1
-
2中国地学教育的未来[J].中国地质教育,2003,12(2):1-3. 被引量:6
-
3方辉.岳石文化的分期与年代[J].考古,1998(4):55-71. 被引量:25
-
4王毅,张擎.三星堆文化研究[J].四川文物,1999(3):13-22. 被引量:16
-
5贾兰坡,张振标.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J].文物,1977(6):41-49. 被引量:44
-
6蒙文通.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2):27-106. 被引量:38
-
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被引量:1294
-
8韩连琪.汉代的田租口赋和繇役[J].文史哲,1956(7):49-67. 被引量:37
-
9孔昭宸,杜乃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孢粉分析[J].考古,1992(2):178-181. 被引量:22
-
10张绪球.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和类型[J].考古学报,1991(4):389-413. 被引量:33
引证文献6
-
1陈诗越,张锦宗,董杰,李红.新时期高校地学野外教学内容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38-141. 被引量:12
-
2魏继印.论气候变迁与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J].中原文物,2011(5):15-24. 被引量:7
-
3陈莎,刘倩,贾玉连,陈鑫鑫,王传胜,万智巍,洪祎君,冷雪,王昕梅,曹向明,彭学敏,王野乔.气候环境驱动下的中国北方早期社会历史时空演进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2017,72(9):1580-1593. 被引量:3
-
4唐丽雅,巨佳盈,吴倩,赵海洲,韩国河,顾万发.青铜时代中原地区农业特点再思考——以新郑望京楼和荥阳车庄遗址为例[J].中国农史,2022,41(5):39-51. 被引量:4
-
5姜湾,田伟.龙山至二里岗文化时期河东盐池分布范围研究[J].中原文物,2023(1):89-95. 被引量:2
-
6陈银银.《易·颐》“丘”字考辨[J].今古文创,2024(29):121-124.
二级引证文献28
-
1吴文婉,原丰.徐州新沂东聂墩遗址西周时期聚落的农业活动[J].南方文物,2023(1):195-203.
-
2袁福强,陈诗越.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开展——青岛马山野外考察实践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5-27. 被引量:3
-
3刘雪萍.地学网络教学的特点与平台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73-175. 被引量:1
-
4王新茹,许梅兰,潘懋.关于地球科学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J].大学教育,2015(1):68-69. 被引量:2
-
5王新茹,潘懋,高毅坚.搭建高等教育与高中生之间的桥梁——北京大学地质学类自主招生夏令营模式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1):32-35.
-
6徐黎丽,宗晓丽.文化何以戍边?[J].西北民族研究,2015,0(2):121-128. 被引量:12
-
7蒋玺.地质实习课程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211-215. 被引量:6
-
8魏继印.河济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及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16(1):18-23. 被引量:1
-
9刘汉湖,郝利娜,杨鑫,戴晓爱,杨容浩.空间信息类专业野外认识实习思考[J].矿山测量,2016,44(2):108-110. 被引量:1
-
10刘德新,马建华,谷蕾,陈彦芳.全新世中后期开封西郊黄泛沉积序列的孢粉记录[J].地理学报,2016,71(5):852-863. 被引量:5
-
1何刚.“耻不食周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出版前后[J].新文学史料,2011(1):144-150. 被引量:2
-
2王建华.体质人类学与古代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文物,2011(1):43-50. 被引量:3
-
3沈颂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J].郭沫若学刊,2003(3):1-11.
-
4赵诚.读《殷虚书契考释三种》[J].书品,2006(2):27-36. 被引量:1
-
5张文华.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史中的几个问题[J].丹东师专学报,2002,24(3):33-36. 被引量:4
-
6曲新楠.湖南新石器时代祭祀遗存概述[J].文史博览(理论),2016(10):15-17.
-
7裔昭印.从古希腊罗马看古代城市的经济特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4(3):48-54. 被引量:10
-
8毛双民.200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3):2-11.
-
9陈业新.两《汉书》“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J].史学史研究,2002(3):43-48. 被引量:12
-
10周伟.商代后期殷墟气候探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14(1):185-196. 被引量: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