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
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在内涵、必要性、作用、建构、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的研究中,要把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分离出来,加强实践研究,从整体与内涵上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作者
张国栋
吴松
机构地区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
出处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38,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关键词
贯通式
博士生培养模式
反思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08
同被引文献
34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67
参考文献
11
1
胡文续,廖文武.
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2005(7):24-27.
被引量:15
2
王子成,殷昌义,竺曼莉.
从硕博连读到学硕连读[J]
.教育发展研究,1999,19(S1):27-31.
被引量:6
3
张小明.
对“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74-76.
被引量:12
4
吴镇柔.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
卢晓东,王小玥.
变革双重低效率的博士生学制初探[J]
.中国高等教育,2004(2):39-40.
被引量:13
6
顾秉林.
弘扬创新精神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2-5.
被引量:24
7
罗英姿,钱德洲.
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制度创新[J]
.江苏高教,2007(1):83-85.
被引量:6
8
熊映平.
博士生培养“本土化”途径的探讨[J]
.江苏高教,1996(2):69-71.
被引量:1
9
孙炘.
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博士生培养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1999(24):6-8.
被引量:4
10
孙大廷,唐余明.
关于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点滴思考[J]
.大学教育科学,2005(4):63-66.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张文修,白永毅.
四谈博士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1):13-15.
被引量:11
2
谢桂华.
关于博士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4):7-9.
被引量:2
3
朱开轩.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6):1-7.
被引量:15
4
刘国权,毛祖桓,石德全,邓国蕙,谢锡善,蒋恒.
博士生教育中几个问题的国内外对比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1):35-39.
被引量:4
5
钱学敏.
钱学森的哲学探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4):61-68.
被引量:15
6
王蕾,杨晓明.
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分析[J]
.中国冶金教育,2004,9(6):1-4.
被引量:6
7
李盛兵.
德国博士生教育高水平的历史探因[J]
.高等教育研究,1994,15(2):63-69.
被引量:7
8
张淑林,裴旭,陈伟.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9-14.
被引量:58
9
陈至立.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1-5.
被引量:53
10
郑南宁.
用科学精神培养和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6-8.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
108
1
罗党论,杨文慧,曾恺翔.
出身与学术影响力——以中国会计学术领军人才为例[J]
.当代会计评论,2023(4):1-18.
2
谭晶,石鑫,杨卫民,安瑛,于洪杰,李方俊,王峰,谢鹏程.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基于中国塑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3):110-113.
被引量:2
3
郭子强,刘金保.
"3+3硕博连读"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选拔机制探索: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2,21(8):984-987.
4
旷毓君,刘鹏.
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J]
.求实,2006(z3):271-273.
被引量:13
5
吴滇,郭宪国.
怎样加强医科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3):201-202.
6
王哲,刘明柱.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学科硕博贯通培养研究生的改革试点[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49-51.
被引量:2
7
管祎,夏品奇.
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兼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些做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70-73.
8
巫世晶,冯大庆.
优化硕博连读培养过程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1+4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79-82.
被引量:7
9
牛梦虎.
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探析——基于对研究生院高校教师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7):46-53.
被引量:14
10
卢晓东.
研究生生均教育成本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5):64-71.
被引量:22
同被引文献
34
1
胡文续,廖文武.
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2005(7):24-27.
被引量:15
2
史庆华.
影响因子评价专业学术期刊的科学性与局限性[J]
.现代情报,2006,26(1):35-36.
被引量:68
3
钟秉林.
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07(3):37-40.
被引量:103
4
王兰珍.研究生队伍建设中的一个作用问题.教育改革与管理,2007,.
5
陈红艳.超重点线70分可本硕博连读[EB/OL].(2010-06-18)[2011-05-18].http://www.yewb.com/ePaper/xkb/html/2010-06/18/content_855141.htm.
6
本硕博连读也是一种考验[N].科学时报.2009-07-29.
7
“本硕博连读”是又一个“大师班”?[N].科学时报,2009-09-01.
8
关于改进和完善博士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发司[2012]208号).
9
辞典释义[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bl/cdsy/260617.shtml.
10
张国栋,吴松.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轨迹及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10-13.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7
1
张国栋.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J]
.中国高教研究,2009(9):37-39.
被引量:18
2
刘翠琼,贾黎明,常新华.
提前攻博选拔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123-124.
3
熊玲,李忠.
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1-15.
被引量:36
4
朱利斌,吴帆,汪华侨.
基于高质量学术型博士生培养的招生机制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31-35.
被引量:5
5
刘新文.
从学位授予情况反思基础医学博士生培养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23-26.
被引量:4
6
张志红,刘春卿.
地方高校本—硕—博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1):83-85.
被引量:8
7
杨院,胡鹏扬.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选择[J]
.现代教育管理,2020(10):94-9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67
1
姚歆玥,曹妍.
科研资助能否促进理工科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基于科研压力的机制分析[J]
.教育经济评论,2023,8(5):45-67.
2
叶晓梅,马莉萍.
贯通式培养博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动态发展——基于某顶尖大学不同学科十届博士的追踪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2):77-86.
被引量:1
3
王贵领,殷金玲,黄晓梅,杨萍,程魁.
“本博学位论文连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4):82-87.
被引量:1
4
牛梦虎.
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探析——基于对研究生院高校教师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7):46-53.
被引量:14
5
刘翠琼,贾黎明,常新华.
提前攻博选拔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123-124.
6
宣华,张秋芳.
本—硕—博一体化教务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注册中心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3,33(1):9-11.
被引量:7
7
黄铭.
面向水利水电工程的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27-30.
被引量:3
8
徐佳,徐小龙,黄海平.
理工科推荐免试研究生本硕衔接协同培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4(21):51-55.
被引量:1
9
张菊艳,董国俊,张萃.
医药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改革探讨[J]
.中国药业,2015,24(8):8-10.
被引量:6
10
张莉.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13-16.
被引量:33
1
张国栋,吴松.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轨迹及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10-13.
被引量:14
2
孙智杰,李勤,邓玉林,刘芳,曹群.
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平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128-131.
被引量:14
3
柳进,刘明珠.
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9):35-38.
被引量:17
4
张莉.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13-16.
被引量:33
5
张国栋.
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J]
.中国高教研究,2009(9):37-39.
被引量:18
6
汪洋.
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
.石油教育,2011(6):50-53.
被引量:1
7
汪洋.
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2):21-22.
被引量:1
8
张国栋.
博士生培养模式各要素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21-24.
被引量:16
9
一个强烈的信号: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1):3-6.
被引量:3
10
蒋华林.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重庆高教,2011,24(4):56-59.
被引量:3
中国高教研究
200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