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葫芦丝社会功能的变迁
被引量: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整体变迁,葫芦丝的社会功能也随之而变迁。从祈求婚恋到艺术表现、族群文化的标识、技能的培养、娱乐健身手段以及商品的功能,它在不同时期满足了不同文化环境的需求,其功能具备了时代特征和年龄、群体特征。功能的变迁是和生存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变迁是为了适应环境而生存。多种功能也就意味着多种生存的社会场域、文化场域或者说多种生存方式。
作者
龚茂莉
龚家铭
机构地区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省德宏州傣剧团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40-40,41-44,共5页
Ethnic Art Studies
关键词
葫芦丝
社会功能
变迁
分类号
G6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6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44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25
参考文献
5
1
邓钧.
葫芦笙象征意义和文化渊源的音乐人类学考析[J]
.中国音乐,2006(4):56-60.
被引量:5
2
胡海伟.
我与葫芦丝[J]
.档案管理,2006(4):80-81.
被引量:1
3
李建.
“女娲作笙簧”神话的文化解读[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0(1):106-109.
被引量:5
4
邢莉.
葫芦:母体的象征——中国女性民俗文化探索之一[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4(6):19-23.
被引量:3
5
郭肖蕾,苏金成.
浅论中国的葫芦文化[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4):93-95.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26
1
薛艺兵.
中国口簧的形制及其分类[J]
.中国音乐学,1998(4):61-69.
被引量:8
2
钟敬文.
葫芦是人文瓜果——在96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J]
.民俗研究,1996(4):30-30.
被引量:8
3
刘尧汉.
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女娲、伏羲的合体葫芦(一)[J]
.贵州民族研究,1985,5(1):38-51.
被引量:9
4
叶舒宪.
原型与汉字[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2(2):43-47.
被引量:11
5
[2]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M].北京:三联书店,1957.175
6
[7]刘锡诚.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7
.《余姚河姆渡村发现距今七千年的原始社会遗址》[N].《光明日报》,1978年5月19日.
8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第四十二回
9
岑家梧.西南文化论丛[C].广州清华印书馆,1949.178.
10
《诗经·幽风·七月》
共引文献
13
1
陈保学.
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审美价值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14(2):39-41.
被引量:1
2
王翼祥.
说“笙”——兼议双柏彝族“三笙”之名[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1):54-62.
被引量:4
3
黄健美.
月圆佳节瓜果“偷盗”民俗的文化意涵及社会功能[J]
.社会科学,2008(11):73-79.
被引量:2
4
张庆松,苏燕.
彝族葫芦:生命轮回的象征[J]
.民族艺术研究,2011,24(2):97-101.
被引量:4
5
吕钰秀.
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传统偏好与新视角拓展——以神话研究为例[J]
.人民音乐,2012(8):58-61.
被引量:5
6
亓秀鋆.
近十年来中国民间美术中生殖崇拜文化综述[J]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3(3):52-54.
被引量:2
7
范元祝,刘娜,夏五四.
论笙的普及与规范化的民族文化价值——兼普及型规范化二十四簧义管笙研究[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9-133.
8
王晓俊.
以葫芦图腾母体——甲骨文“乐”字构形、本义考释之一[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3):30-35.
被引量:8
9
杨少涵.
《中庸》“政犹蒲卢”郑、朱注之歧异与会通[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5):89-103.
被引量:3
10
陈屈亮.
论盐城“瓢”文化内蕴及其应用[J]
.信息记录材料,2017,18(7):188-189.
同被引文献
44
1
姚文放.
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J]
.求是学刊,1999,26(6):80-88.
被引量:3
2
周武彦.
“乐”义三辨[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3):1-4.
被引量:10
3
冯洁轩.
“乐”字析疑[J]
.音乐研究,1986(1):65-70.
被引量:34
4
刘承华.
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3):1-9.
被引量:25
5
刘承华.
弹拨乐器的历史氛围散论[J]
.中国音乐,1994(1):22-24.
被引量:3
6
戴嘉枋.
俗乐观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观的层次构筑[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4):36-42.
被引量:7
7
蔡家麒.
自然·图腾·祖先——原始宗教初探[J]
.哲学研究,1982(4):54-61.
被引量:8
8
项阳.
樂之初义之我见——由贾湖骨笛引发的思考[J]
.中国音乐学,1991(2):120-124.
被引量:1
9
修海林.
“樂”之初义及其历史沿革[J]
.人民音乐,1986(3):50-52.
被引量:37
10
刘庆芳.
葫芦与乐器——葫芦文化研究之四[J]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1992(3):35-4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3
1
马秀明.
葫芦丝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推广与运用[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0):269-270.
被引量:4
2
袁永杰.
浅谈葫芦丝文化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J]
.黄河之声,2012(12):50-51.
被引量:1
3
刘鸿飞.
哏德全对葫芦丝文化发展的贡献[J]
.芒种(下半月),2014(1):255-256.
4
叶宏,董若飞.
浅析葫芦丝社会功能的变迁——以德宏州梁河县为例[J]
.学理论,2014(1):165-166.
被引量:1
5
刘鸿飞.
葫芦丝独奏曲《野狼》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J]
.音乐创作,2014(7):139-140.
6
马玉峰,林敏.
葫芦丝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艺术教育,2014(11):107-108.
被引量:4
7
王晓俊.
以葫芦图腾母体——甲骨文“乐”字构形、本义考释之一[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3):30-35.
被引量:8
8
龚艺雯.
论葫芦丝的传播地域与文化内涵——以“葫芦丝之乡”云南梁河县为例[J]
.红河学院学报,2015,13(3):88-90.
9
陈缨.
论傣族葫芦丝音乐的发展变迁[J]
.当代音乐,2016(10):50-52.
10
高旭平.
浅析葫芦丝教学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与现状[J]
.黄河之声,2017(11):28-29.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张隽姣,亓娟莉.
“乐”“药”“疗”词义及其关系探究[J]
.汉字文化,2024(9):124-127.
2
王晓俊.
礼乐关系的乐图腾逻辑本源——“礼”自“乐”出考论之五[J]
.音乐研究,2015(1):73-81.
被引量:5
3
王晓俊.
以木图腾祖先——甲骨文乐字构形、本义考释之二[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1):38-47.
被引量:6
4
魏波.
葫芦丝作品《竹林深处》教学重点解析[J]
.高教学刊,2015,1(16):59-60.
5
王晓俊.
晚清民国《乐记》研究转型考察[J]
.中国音乐学,2016(2):23-32.
被引量:1
6
张法.
琴-性-禁:中国远古琴瑟在音乐与文化中交织演进[J]
.学术月刊,2016,48(8):100-112.
被引量:3
7
任思.
“微视频”在小学葫芦丝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技术,2016(7):68-70.
8
张虎堂.
小学葫芦丝教学的校本化策略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184-184.
被引量:3
9
王晓俊.
《乐记》“乐本篇”中的图腾之“乐”辨析[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6(4):9-17.
被引量:4
10
阎丽.
建构“和乐益智”的葫芦丝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
.华夏教师,2017(8):10-11.
被引量:1
1
夏冰.
中学体育教育与中学生健康心理养成[J]
.青春岁月,2011,0(8):201-201.
2
白雪.
中学体育教育与中学生健康心理养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6):182-182.
被引量:1
3
王海燕.
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10):69-70.
4
段改慧.
公立幼儿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4,0(3X):223-223.
5
居晨燕.
浅议语文学习的“厚积而薄发”[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0):279-279.
6
亦桐.
春天,拂了一身绿[J]
.高中生(职教创客),2012(3):1-1.
7
白亚梅.
小组讨论与有效教学[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22):97-97.
8
陈强.
何妨让语文“少、慢”一点[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8(35):31-31.
9
史玉根.
大学毕业生“蚁居”地调查[J]
.人民文摘,2010(2):30-31.
10
史玉根.
大学毕业生北京“蚁居”[J]
.今日南国,2010(13):8-9.
民族艺术研究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