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1,共7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二级参考文献32
-
1张铁刚,钟珺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2):61-63. 被引量:3
-
2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A]..《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上卷[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页.
-
3.《孟子·公孙丑上》[M].,..
-
4.《国语·郑语》[M].,..
-
5.《论语·子路》[M].,..
-
6《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94页.
-
7《张岱年全集》第6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页,第170-171页,第208页,第203页,第129页,第208页,第208页,第203页,第129页,第129页,第253—254页,第208页.
-
8《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宋元学案》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页.
-
9李泽厚.《论西体中用》.《团结报》,1986年9月27日.
-
10《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卷.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029页.
共引文献164
-
1涂可国,秦树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内涵、思想来源与辩证关系[J].周易研究,2022(6):12-26. 被引量:5
-
2戈马军.文化自觉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的实践路径探索[J].现代英语,2020(2):97-100. 被引量:1
-
3赵谦,赵一平.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观的规范内涵论[J].高等教育评论,2022,10(2):66-82. 被引量:1
-
4谢继忠.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及其历史地位[J].河西学院学报,2008,24(4):1-5.
-
5刘占虎.传统语境中的文化剩余与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百年中国”文化钩沉[J].浙江社会科学,2013(8):18-28. 被引量:14
-
6方克立.评大陆新儒家“复兴儒学”的纲领[J].晋阳学刊,1997(4):39-48. 被引量:16
-
7杨志龙,李硕豪.梁漱溟乡村教育实践介评[J].河西学院学报,1991,0(1):86-90.
-
8王思义.从“李约瑟问题”到“综合创新”文化哲学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5):49-52.
-
9于惠玲.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论方克立教授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阐扬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5):76-82. 被引量:3
-
10修建军.论“和”为儒学之精义[J].孔子研究,2005(3):43-52. 被引量:16
同被引文献193
-
1范鹏,李新潮.“文化综合创新论”是折中论吗?——兼与金惠敏教授商榷[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28-35. 被引量:1
-
2侯外庐.我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J].历史研究,1984(3):3-26. 被引量:29
-
3张岱年.21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序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1):67-68. 被引量:15
-
4刘明琪.学术良知与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建设──论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文艺思潮”价值和意义[J].人文杂志,1998(2):130-134. 被引量:2
-
5吴光.以人为本 以和为贵[J].华夏人文地理,2004(7):13-13. 被引量:3
-
6何友晖,彭泗清.方法论的关系论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应用[J].社会学研究,1998(5):36-45. 被引量:45
-
7张岱年.儒学与儒教[J].文史哲,1998(3):33-34. 被引量:13
-
8刘述先.从当代新儒家观点看世界伦理[J].中国哲学史,1999(4):74-83. 被引量:7
-
9阮青.九十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研究[J].孔子研究,1998(3):43-46. 被引量:7
-
10任继愈.论儒教的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1980(1):61-74. 被引量:65
引证文献16
-
1杜运辉.“兼和”与“和合”辨析[J].高校理论战线,2009(5):35-43. 被引量:6
-
2陈开晟.“综合创新论”的系谱反思与场域批判——以文论的知识状况为考察中心[J].江汉论坛,2010(4):103-107. 被引量:3
-
3杜运辉.“马魂、中体、西用”:接着张岱年先生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114-121. 被引量:5
-
4杜运辉.中国新文化“必不采新孔学的形态”——简论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儒学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53-58.
-
5王泽庆.《易经》与古代文论研究的综合创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86-90. 被引量:1
-
6张小平,陆信礼.论儒学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对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互动关系的一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76-83. 被引量:6
-
7洪晓楠.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的文化体用观[J].哲学研究,2012(8):19-23. 被引量:8
-
8陈火青.“三统并建说”与“综合创新论”——牟宗三与张岱年之中国文化构想比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1-5.
-
9俞祖华.“中国文化复兴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J].中州学刊,2014(11):138-143. 被引量:2
-
10洪刚,洪晓楠.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观视阈下的中国海洋文化主体自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7):70-7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47
-
1纳日碧力戈,凯沙尔·夏木西.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互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4):33-37. 被引量:12
-
2纳日碧力戈.兼和相配,包容共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当代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2-30. 被引量:8
-
3王雄,乐国林.场域异质性对管理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4):56-62.
-
4吴家华,储著源.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观互构之论析[J].理论学刊,2013(3):9-13. 被引量:1
-
5蔡后奇,洪晓楠.论贺麟“新心学”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77-81.
-
6洪晓楠,蔡后奇.文化自觉的诠释学反思:“各美其美”的“时间距离”问题[J].学习与探索,2015(2):1-8. 被引量:4
-
7陈欣雨.朝斯夕斯悟和合 自家体贴论创新——从对和合学的质疑说起[J].高校理论战线,2011(3):56-61.
-
8王殿明,路紫,刘景岭.我国“和”文化思想内涵与研究体系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3):42-45. 被引量:6
-
9林孟涛,陈开晟.批判的批判:生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104-111. 被引量:5
-
10沈江平.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核心价值考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102-108. 被引量:4
-
1郑万耕.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J].衡水学院学报,2014,16(6):53-55.
-
2纳雪沙.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理论来源[J].东岳论丛,2011,32(8):56-59.
-
3王东.21世纪中国哲学新形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31-33. 被引量:2
-
4杜运辉,周德丰.从张岱年的“创造的综合”论到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J].现代哲学,2008(2):114-120. 被引量:9
-
5卢兴,赵中国.“综合创新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8(3):102-103.
-
6杨玉昌.论叔本华和王国维的哲学转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1):47-52.
-
7刘仲林.中国哲学与文化创新之源——张岱年“综合创新论”钩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10-14. 被引量:6
-
8郭建宁.试析文化“综合创新”论——兼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J].铜仁学院学报,2009,3(2):1-5. 被引量:1
-
9黄江华,孙静娴.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哲学反思[J].科技致富向导,2012(23):46-46.
-
10程志华.张岱年哲学思想四题[J].现代哲学,2011(3):8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