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京剧“名角制”成因初探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名角制"是京剧班社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京剧班社区别于昆班、徽班和其他地方性戏剧班社的主要差异所在。京剧班社体制由传统戏剧班社的"脚色制"向"名角制"的演变,发生在中国民族戏剧由传奇时代进入乱弹戏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咸同以来内廷演剧的风潮,进一步提高了名角声名和地位;而清末以来商业性戏园演出形式的盛行,则成为京剧班社"名角制"形成的直接推动力。
作者
陈恬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8-95,共8页
Theatre Arts
关键词
京剧
班社
名角制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127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6
1
狄楚青(1873-1941).《宫中杂诗》
2
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4
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2990-2956.
5
焦循.剧说[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Z].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6
徐麟.长生殿·序[A].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7
焦循.花部农谭[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8
朱家溍.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A].故宫退食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9
徐慕云.中国戏剧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
齐如山.谈四角·陈德霖[A].京剧谈往录三编[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共引文献
127
1
张仁玺,王凤娟.
晚清知识分子婚恋观变化述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5):137-140.
2
顾聆森.
《浣纱记》的昆剧处女作地位臆说[J]
.艺术百家,2004,20(6):60-61.
被引量:3
3
王俊奇,喻慧荣,饶爱蓉.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三大因素[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54-57.
被引量:14
4
吕靖波,张文德.
论明代戏曲话语地位的历史变迁[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3):35-38.
被引量:1
5
杨飞.
清代苏州昆曲艺人在扬州的流布与影响[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104-107.
被引量:2
6
叶天山.
论《品花宝鉴》中诗词的文人意绪[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3):73-76.
被引量:2
7
岳永逸.
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9-78.
被引量:8
8
刘海峰.
闽南小刀会起义[J]
.天中学刊,2005,20(6):94-96.
9
解玉峰.
论角儿制[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1):36-45.
被引量:14
10
宫泉久.
论齐文化与蒲松龄的女性观[J]
.理论学刊,2006(6):116-11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8
1
李长莉.
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J]
.近代史研究,2001(1):82-118.
被引量:33
2
解玉峰.
论角儿制[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1):36-45.
被引量:14
3
徐剑雄,徐家林.
都市里的疯狂:近代上海京剧捧角现象[J]
.贵州社会科学,2007(3):40-45.
被引量:8
4
徐煜.
花部崛起与伶人偶像化[J]
.戏剧艺术,2008(4):80-87.
被引量:2
5
吴存存.
“旧染污俗,允宜咸与维新”二十世纪初关于私寓、倡优并提的讨论与中国性史的西化[J]
.中国文化,2008(2):98-111.
被引量:7
6
村上正和.
嘉庆道光年间的士大夫与优伶——以“状元夫人的故事”为中心[J]
.清史研究,2009(2):88-93.
被引量:3
7
任荣.
论《绛芸馆日记》中戏曲史料的价值[J]
.戏曲艺术,2011,32(3):51-55.
被引量:2
8
陈恬.
森严与松散:“名角制”京剧班社结构初探[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48(6):58-66.
被引量:6
9
张艳梅.
新中国“戏改”与名角的消亡[J]
.文艺研究,2012(4):94-101.
被引量:10
10
王省民.
京剧演出中的班园一体制及其历史作用——对近代上海剧场的运作模式的考察[J]
.戏曲艺术,2013,34(1):50-5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4
1
林秋云.
名伶、洋场才子与晚清上海的梨园文化[J]
.都市文化研究,2023(2):185-205.
2
潘骁杨.
名角与文艺工作者:戏改时期马连良身份困境[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27(6):31-35.
3
路露.
论私寓对京剧“名角制”形成的作用——以伶人名角化为中心[J]
.戏剧艺术,2022(1):101-113.
4
王方好.
20世纪30年代京剧在青岛繁盛原因探析--以报刊为中心的考察[J]
.江科学术研究,2022,17(2):97-102.
1
管尔东.
论婺剧流派新生的可能性与发展路径[J]
.文化艺术研究,2017,10(1):84-89.
2
徐城北.
就京剧“名角制”答客问[J]
.上海戏剧,1992,0(5):10-11.
3
陈恬.
森严与松散:“名角制”京剧班社结构初探[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48(6):58-66.
被引量:6
4
汪飞.
“名角制”对于戏剧文学影响初探[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0(3):92-93.
5
何萃.
京班名角制下的戏剧叙事[J]
.戏剧艺术,2016(4):58-64.
被引量:2
6
赵淑涵.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美学成因初探[J]
.美术大观,2011(9):88-88.
7
李西峰.
傅抱石山水画成因初探[J]
.丝绸之路,2010(12):95-96.
被引量:1
8
韩博.
莫扎特歌剧艺术风格的成因初探[J]
.艺术评论,2011(7):103-104.
被引量:5
9
任孝芳.
漫谈中西方绘画构图的差异[J]
.美术教育研究,2014(12):19-19.
10
汪可超.
“中国风”的流行音乐风格探析[J]
.通俗歌曲,2016,0(7X):38-38.
被引量:1
戏剧艺术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