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陶渊明对诗歌体式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陶渊明的诗歌按文体来划分可分为四言诗和五言诗,其中包含了各种题材的咏史诗、田园诗、拟古诗、责子诗和联句等。除了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之外,陶渊明在诗歌体式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同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作者
刘松来
王胜奇
机构地区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九江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体式
继承创新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杜瑞平.
陶渊明挽歌诗研究[J]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6-19.
被引量:3
2
韦春喜.
试论陶渊明《咏贫士》七首[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14.
被引量:3
3
范学新.
陶渊明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2):123-127.
被引量:6
4
葛晓音.
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J]
.中国社会科学,2002(6):151-161.
被引量:47
5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北京大学[M].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4]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Z].北京:中华书局,1961.
2
[6](清)何焯.义门读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7](清)张玉毂.古诗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
[10](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
刘起舒.《尚书学史》[M].中华书局,1989年.第52页.
6
《诗集传》.乐麓书社1994年版,第61页.
7
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8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41—1742页.
10
刘起逾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
共引文献
55
1
王璐莹.
从语言结构和写物视角看《诗经》四言体的形成[J]
.文化与诗学,2021(1):78-92.
2
葛晓音.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J]
.学术研究,2004(12):124-131.
被引量:16
3
葛晓音.
屈赋比兴的性质及其作用的转化——兼论“雅”与“骚”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1):29-40.
被引量:7
4
刘培.
论苏辙的辞赋创作[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2):29-32.
5
韩宏韬,李坚怀.
《诗经》诗体接受正变论[J]
.嘉应学院学报,2006,24(1):39-43.
6
林伯钦.
孤独的体认与化解——陶渊明文学精神新释[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20-222.
被引量:2
7
梁秀锋.
试论曹操四言诗对《诗经》的借鉴及其突破创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7):15-17.
8
葛晓音.
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5):70-79.
被引量:33
9
葛晓音.
论早期五言体的生成途径及其对汉诗艺术的影响[J]
.文学遗产,2006(6):15-27.
被引量:15
10
许并生.
先秦叙事诗基本线索及相关研究考察[J]
.文学评论,2006(6):139-14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
1
刘焕阳.
节奏与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下)[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1):32-36.
被引量:1
2
许连军.
鉴赏古典诗歌的体式美[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6):33-35.
被引量:1
3
郑家治.
先秦两汉诗歌体式嬗变考论[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3-1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翟忠民.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流变探讨[J]
.中华辞赋,2018,0(4):142-142.
1
刘婷.
从《小乔初嫁》看当今黄梅戏[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11):1-2.
2
郗韬.
唐代古文运动中的独孤及和韩愈[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383-383.
3
滕宗仁.
时代风采的壮美画卷 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谈江泽民的诗歌创作[J]
.邯郸师专学报,2002,12(4):19-23.
4
李聪亮.
“以无涯之情爱,悼不驻之光阴”——元稹与李商隐悼亡诗之比较[J]
.社科纵横,2003,18(1):56-58.
被引量:4
5
郭萍.
透过《基督山伯爵》看大仲马的通俗小说[J]
.科教文汇,2010(5):64-66.
被引量:1
6
金秋,匡永亮.
辛弃疾词对楚辞的继承与发展[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16(8):109-111.
7
滕宗仁.
时代风采的壮美画卷——谈江泽民的诗歌创作[J]
.泰安师专学报,2002,24(5):1-3.
8
魏义有.
霍松林论继承创新[J]
.中华诗词,2006(2):58-58.
9
胡绍棠.
读红小札四则[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3):9-11.
10
苏琼华.
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批判继承创新的历史──谈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J]
.保山师专学报,1999,18(3):20-22.
九江学院学报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