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可持续发展文化——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作者
陈俊
王强
机构地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前沿》
CSSCI
2008年第12期153-155,共3页
Forward Position
关键词
科学
人文
可持续发展文化
融合
分类号
G114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4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翟华.
科学与人文:文化的和谐与冲突[J]
.理论学刊,2004(1):66-69.
被引量:11
2
E·B·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
黎德扬.
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J]
.江汉论坛,1997(12):35-40.
被引量:25
4
黄百成,张保伟.
略论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
.湖北社会科学,2005(5):119-121.
被引量:17
5
余谋昌.
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
.新视野,2003(4):64-67.
被引量:111
6
彭列汉.
科技人性化的实现途径思考[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2):12-16.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黎德扬.
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J]
.江汉论坛,1997(12):35-40.
被引量:25
2
爱因斯坦[J]
.文学少年(小学),2004(7):9-10.
被引量:20
3
[5](英)查·帕·斯诺著,陈恒六,刘兵译.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39
4
江泽民.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江泽民与出席会议的同志座谈并作重要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01—01-10(1).
5
爱因斯坦 许良英(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3,155,155,310,347-348.
6
E·B·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7
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8
王如松.转型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整合机理与能力建设方法[J].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2).
9
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Arnheim) 著,滕守尧,朱疆源.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
1
2
>
共引文献
148
1
周围光.
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生成与实践考察[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21,19(3):62-70.
被引量:2
2
杨汝.
论绿色发展理念对生态文化发展的影响及其展开路径[J]
.汉字文化,2019(S01):188-190.
3
叶振国,刘玉林.
探索生态文化之内涵[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z1):82-84.
被引量:1
4
陈俊,张忠潮.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建设现代可持续发展文化[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S1):132-135.
被引量:3
5
李长健,陈志科,王君建.
人的发展的理性思考——基于“两型社会”背景[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20(2):68-72.
被引量:1
6
赵宗彪.
论生态文化与建设[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4):26-28.
被引量:21
7
蒋国保.
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路径探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0(5):42-44.
被引量:3
8
高建明.
文化的哲学思考[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111-115.
被引量:2
9
吴佩君.
生态美学视角的温州生态文化建设探讨[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85-87.
10
李菁怡,周建.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J]
.大家,2010(2):241-242.
被引量:2
<
1
2
3
4
5
…
15
>
1
陈俊.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然选择[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6):144-148.
被引量:1
2
陈俊,张忠潮.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J]
.学术论坛,2009,32(2):94-98.
被引量:2
3
陈俊.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然选择——基于科技史视阈下的科技哲学前沿问题探讨[J]
.理论研究,2009(4):33-36.
被引量:1
4
陈俊.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基础——科技史视野下的科技哲学前沿问题探讨[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2):25-30.
5
陈俊,张忠潮.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建设现代可持续发展文化[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S1):132-135.
被引量:3
6
陈俊,张忠潮.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J]
.湖北社会科学,2010(2):46-49.
被引量:7
7
陈俊.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价值导向[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52-56.
8
陈俊,张忠潮.
当代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48-51.
被引量:1
9
辜伟节.
科学与人文融合:新课程改革学科教育的核心理念[J]
.江苏教育研究,2004(12):4-8.
被引量:1
10
王晓文,李永实,余明.
试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J]
.经济地理,2002,22(S1):9-13.
被引量:2
<
1
2
>
前沿
2008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沈铭辉
陈淑梅
葛顺奇
张茉楠
贺平
全毅
刘宇
郭明英
竺彩华
相关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南开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相关主题
TPP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