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及意义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时代、理论和实践条件;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主要经历了萌芽、基本形成和正式形成三个阶段;不仅有其理论、现实、实践和历史意义,还有着世界意义。
作者
叶昌友
机构地区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3,共4页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
条件
过程
意义
分类号
D6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258
同被引文献
223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7
1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42-143.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23,355,355,274,23,275,2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共引文献
4258
1
秦文志.
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J]
.社会科学研究,2004(4):1-4.
2
苏志宏.
论“农业社会主义”[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5-51.
被引量:3
3
张士昌.
社会发展动力的多元性思考[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2):12-14.
4
吴春岐,刘加良.
民事审限制度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2):137-140.
被引量:2
5
胡尚元.
建国前夕毛泽东对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初步探索[J]
.理论学刊,2004(7):18-20.
被引量:3
6
苏志宏.
议会道路与晚年恩格斯[J]
.社会主义研究,2004(4):3-5.
7
周茜蓉.
创造生活: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78-81.
被引量:1
8
李知恕.
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J]
.理论与改革,2002(3):32-35.
被引量:5
9
宁健.
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特性探析[J]
.学术论坛,2004,27(5):11-14.
被引量:1
10
王炎炯.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启示[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0(5):10-14.
<
1
2
3
4
5
…
426
>
同被引文献
223
1
周尚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方位[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3-10.
被引量:4
2
张国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动力的多维解读[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11-16.
被引量:4
3
邵锦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解析[J]
.学理论,2009(13):38-39.
被引量:3
4
黄国华.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分期[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1):28-32.
被引量:3
5
赵洁祎.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4):42-45.
被引量:1
6
张蔚.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S1):149-151.
被引量:1
7
仝华.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妇女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为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2):34-36.
被引量:1
8
秦伟峰.
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
.传承,2009,0(12):38-39.
被引量:4
9
徐崇温.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点的辩证分析[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2(2):14-18.
被引量:4
10
侯远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及形成过程[J]
.山东社会科学,2005(4):5-9.
被引量:8
<
1
2
3
4
5
…
23
>
引证文献
12
1
乔丽军.
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
.理论建设,2010,26(2):41-46.
2
冯书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评[J]
.科学社会主义,2012(3):155-159.
3
齐晓安,李军.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9,25(6):1-2.
被引量:1
4
周淑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新进展[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7):5-8.
5
耿春亮,李会勤.
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11(6):29-32.
被引量:1
6
罗重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要及其趋向[J]
.重庆社会科学,2010(1):5-13.
被引量:3
7
乔丽军.
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
.宁夏党校学报,2010,12(2):25-28.
8
许立新,陈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及创新特征分析[J]
.文教资料,2010(15):99-100.
被引量:1
9
杨志超.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研究述评[J]
.宁夏党校学报,2010,12(6):9-12.
10
习裕军,蒋建新.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评[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6):3-10.
<
1
2
>
二级引证文献
7
1
荣开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个问题的再思考[J]
.学术论坛,2009,32(11):33-37.
2
宫丽艳,李瑞珂.
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
.学理论,2010(13):17-18.
3
杜娟,王雅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
.现代交际,2010(11):226-227.
被引量:2
4
王恩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183-183.
5
任延伍,张健.
论社会科学国家形态——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逻辑前提[J]
.卷宗,2013,3(8):213-213.
6
魏峰.
马克思主义的历时价值理论:技术进步测度视角[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1):116-123.
被引量:2
7
李红钦.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J]
.中外企业家,2015(10X).
被引量:1
1
乌凤琴,王志凌.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因及意义[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2.
2
杨振山.
《民法通则》诞生的历史条件及意义[J]
.政法论坛,1986,4(3):10-14.
被引量:4
3
王心富.
论中国模式[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6-8.
被引量:8
4
代金平,闵绪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J]
.山东社会科学,2009(7):10-14.
被引量:3
5
王蓬.
南方谈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关键[J]
.知识经济,2009(4):68-68.
6
刘金良.
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J]
.北方经贸,2011(12):25-26.
7
耿春亮,李会勤.
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11(6):29-32.
被引量:1
8
赵希田,李延华.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6):73-75.
9
陈学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意义[J]
.桂海论丛,2008,24(1):11-14.
被引量:5
10
彭国甫,陈建华.
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43-47.
被引量:1
<
1
2
>
理论探讨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沈铭辉
陈淑梅
葛顺奇
张茉楠
贺平
全毅
刘宇
郭明英
竺彩华
相关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南开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相关主题
TPP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