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7,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232
-
1高祖新,尹勤.我国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研究[J].西北人口,2000,21(3):31-34. 被引量:2
-
2孙冬生.试论利益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J].学海,1999(3):94-98. 被引量:5
-
3赵西方.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3(1):77-79. 被引量:1
-
4杨志勋.“协调发展”与体制改革[J].科研管理,1983,4(4):25-28. 被引量:2
-
5张宏.哲学层面上的社会协调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7(3):3-8. 被引量:8
-
6刘景权,孟庆伟.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J].科学.经济.社会,1987,5(3):138-141. 被引量:1
-
7高洁,徐洁.关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思考[J].江汉论坛,1994(10):14-15. 被引量:1
-
8张宏.哲学层面上的协调观[J].东岳论丛,1994,15(2):57-61. 被引量:2
-
9毛秀芝,肖玲诺.关于社会协调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学术交流,1996(6):31-33. 被引量:1
-
10诸大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1996(3):6-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28
-
1李彩霞,石培基,李再艳,李沛,赵武生.河湟地区人水系统的协同演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0(4):361-365.
-
2宋松柏,蔡焕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Bossel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水利学报,2004,35(6):68-74. 被引量:25
-
3宋松柏,蔡焕杰.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模型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5):501-503. 被引量:8
-
4李志强,詹锋,周丽琴.基于BP网络算法的区域协调发展预测与预警研究[J].统计研究,2006,23(4):24-26. 被引量:8
-
5董玮琳,陈亮,陈东辉.城市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06(11):12-16. 被引量:2
-
6董玮琳,陈亮,陈东辉.青浦区城市化中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J].广州环境科学,2006,21(4):38-42. 被引量:2
-
7董玮琳,陈亮,陈东辉.城市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J].环境科学导刊,2007,26(1):21-24. 被引量:2
-
8刘晶,敖浩翔,张明举.重庆市北碚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2):147-151. 被引量:25
-
9魏伟,黄亚玲.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18-22. 被引量:4
-
10黄学良,刘学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区域发展评估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8(5):17-1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19
-
1李彩霞,石培基,李再艳,李沛,赵武生.河湟地区人水系统的协同演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0(4):361-365.
-
2刘呈军,聂富强,任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协调性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1(5):60-64. 被引量:5
-
3余舟,徐洋洋.关于国内养老服务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1998—2018)——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20,8(8):33-45.
-
4刘和涛,田玲玲,章小慧.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主体功能区实施评估[J].规划师,2019(S02):23-28. 被引量:1
-
5连飞.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警系统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8,22(12):8-11. 被引量:15
-
6贺新春,李兴拼,刘卫林.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综合评估模型与方法[J].水利学报,2009,39(9):1033-1039. 被引量:5
-
7杨世琦,高旺盛,隋鹏,陈源泉,许翠.湖南资阳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67-70. 被引量:24
-
8卞戈亚,董增川,陈康宁,童芳.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254-257. 被引量:6
-
9陈颖.青海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人口,2007,28(5):25-30. 被引量:16
-
10孙才志,李红新.基于AHP-PP模型的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18(5):1-5. 被引量:9
-
1刘春艳,周航.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5(3):52-54 67. 被引量:1
-
2张东旭.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商,2015,0(9):248-248. 被引量:1
-
3陈妙红,邹欣庆,李杨帆,刘青松.连云港市海岸带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生态经济,2005,21(A10):124-128. 被引量:3
-
4陈东,陈茂竹,付晓东.城市化大系统内部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基于四大地域十二个省会城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8(6):24-29. 被引量:5
-
5汪婷,陆林,朱付彪.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比较研究——安徽省旅游城市实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9):855-858. 被引量:7
-
6刘君.浅谈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机制[J].品牌(理论月刊),2015(9). 被引量:1
-
7罗建玲,王青.我国城镇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评价[J].商业时代,2012(11):6-7. 被引量:1
-
8张卫民.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2):109-115. 被引量:135
-
9张风丽,龚新蜀.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0):219-223. 被引量:4
-
10陈永国.基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推进的新型城市化发展取向[J].生产力研究,2006(7):141-142.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