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夏族的起源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论夏族的起源王克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这已为目前我国历史、考古学界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但是有关夏族起源的时空序列,夏族的文化面貌、典章制度和社会性质等历史问题,人们的认识还不如对商代那样详...
作者
王克林
机构地区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出处
《文物世界》
1997年第3期32-41,共10页
World of Antiquity
关键词
夏族
东下冯类型
文化阶段
陶寺遗址
龙山
二里头
文化遗址
山西
夏文化
考古学文化
分类号
K87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2
1
景以恩.
华夏血缘族团源于东方新探[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1):98-105.
被引量:11
2
张天恩.
陕西商周考古发现和研究概述[J]
.考古与文物,1998(5):21-31.
被引量:3
3
张国硕.
从夏族北上晋南看夏族的起源[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6):101-105.
被引量:10
4
胡德经.
两京古道考辨[J]
.史学月刊,1986(2):3-9.
被引量:12
5
孙华.
夏代都邑考[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5(1):77-82.
被引量:4
6
李民.
试探夏族的起源与播迁[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8(2):75-82.
被引量:3
7
徐旭生.
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
.考古,1959(11):592-600.
被引量:161
8
李维明.
再议东下冯类型[J]
.中原文物,1997(2):24-32.
被引量:15
9
韩建业.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4):121-126.
被引量:12
10
史道祥.
关于夏文化源的探索——由古本《竹书纪年》夏代“西河”地望谈起[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2(2):85-91.
被引量:3
<
1
2
3
>
引证文献
2
1
关玉文.
浅谈史料的运用与分析[J]
.中国民族博览,2016,0(9):87-89.
2
李久昌.
夏王朝时期崤函古道交通的初创[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1-9.
1
臧振华.
中国东南海岸史前文化的适应与扩张[J]
.考古与文物,1999(3):20-33.
被引量:10
2
钱燕.
试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来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2):139-140.
3
王克林.
陶寺晚期龙山文化与夏文化──论华夏文明的形成(下)[J]
.文物世界,2001(6):23-31.
被引量:3
4
杨东晨.
海南岛先秦及秦汉时的民族和经济[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2(2):23-27.
被引量:1
5
张之恒.
试论前陶新石器文化[J]
.东南文化,1985(0):42-48.
被引量:2
6
叶文宪.
公元前25—13世纪晋南地区的文化更迭与历史变迁[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42-47.
7
吉琨璋.
晋南龙山期文化同东下冯类型的关系[J]
.中原文物,1995(2):27-30.
被引量:4
8
张锟.
论东下冯类型的族属[J]
.中原文物,2005(3):27-32.
被引量:2
9
高天麟,李健民.
就大柴遗址的发掘试析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性质[J]
.考古,1987(7):629-634.
被引量:2
10
刘绪.
东下冯类型及其相关问题[J]
.中原文物,1992(2):68-73.
被引量:13
<
1
2
>
文物世界
199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田璐
黄泽春
杨玉凤
杨喜民
赵振宇
刘丽芳
惠萍
吴淑芳
相关机构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编辑部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数学通讯》编辑部
《中医教育》编辑部
相关主题
征订启事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