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前景
被引量:
3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前景黄从新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人群中Af总发病率为05~1%,而70岁以上者则上升至10%[1]。无论是Af或AF患者均可能出现心悸,头昏乃至晕厥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
作者
黄从新
机构地区
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出处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8年第1期27-31,共5页
Journal of Clinical Electrocardiology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电生理
射频消融
分类号
R541.75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4
引证文献
33
二级引证文献
64
同被引文献
94
1
郭继鸿.
三腔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8,2(3):229-234.
被引量:22
2
李郁,严静,虞意华,任爱华,谢海宝,金宏义.
心房晚电位预测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价值[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1):66-68.
被引量:4
3
侯存月.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研究[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01B):206-207.
被引量:4
4
陈娟,黄从新.
P波与高血压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9(5):400-400.
被引量:10
5
王彦昌.
P波离散度对特发性房颤的预测作用[J]
.临床医学,2006,26(2):93-94.
被引量:1
6
吴少琴,卢益中.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分析[J]
.心电学杂志,2006,25(2):92-92.
被引量:11
7
黄从新,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张澍,江洪,杨新春,吴书林,马坚,刘少稳,李莉,曹克将,王方正,陈新.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二)[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3):167-197.
被引量:269
8
林涛,杨月榕,李鹏虹.
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6):602-604.
被引量:4
9
王浴生.中药药理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0
邓玉莲 许春萱 张建成 等.P波离散度预测特发性心房颤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1,5(2):99-99.
<
1
2
3
4
5
…
10
>
引证文献
33
1
苑立军,王继军,刘凤芝.
参麦注射液合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房颤动[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7):411-412.
被引量:8
2
万玮,徐兢.
P波离散度预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价值[J]
.海南医学,2004,15(11):3-4.
3
李俊,梁桂英.
麝香保心丸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效果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0):1296-1297.
被引量:2
4
王彦昌.
P波离散度对特发性房颤的预测作用[J]
.临床医学,2006,26(2):93-94.
被引量:1
5
刘俊琪,薛爱玲.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超声心动图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4):304-305.
被引量:2
6
张燕华,熊晶,尹林.
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与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关系[J]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4):178-179.
7
王亦文,赵丽娜,何小梅,刘丽娜,张立建.
P波离散度与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关系的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1072-1074.
被引量:2
8
李庆月.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短阵房颤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07S):26-27.
9
郭璐映.
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变化[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9):1024-1025.
10
祁珩,黄征宇,李迎,张宪南.
P波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6(4):272-273.
被引量:1
<
1
2
3
4
>
二级引证文献
64
1
王健,杨关林.
心房纤颤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探要[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24(7):57-58.
被引量:2
2
吕文波,梁展凡.
原发性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诊断方法概况[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S1):6-9.
被引量:2
3
倪伟伟,费国均.
房性心律失常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13(3):207-208.
被引量:1
4
张兆平,陈云亚,许静亚.
P波离散度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J]
.现代临床医学,2005,31(2):79-80.
被引量:1
5
邓新桃,何倩,胡善友,姚丙南,赵建祥,翟惠民,王振海,王爱国.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15(2):161-162.
6
王文昶.
心房纤颤中医药治疗及研究近况[J]
.中医研究,2005,18(5):55-58.
7
周茁惠,朱小英,朱明娇.
P波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5,24(3):205-206.
8
张全欣,刘艳玲,屈春生.
阵发性房颤P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8):3461-3462.
9
陆丽萍.
老年人高血压病P波离散度分析[J]
.淮海医药,2006,24(1):48-49.
10
王彦昌.
P波离散度对特发性房颤的预测作用[J]
.临床医学,2006,26(2):93-94.
被引量:1
<
1
2
3
4
5
…
7
>
1
徐青春,韩素华,杜建英.
心房颤动(Af)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J]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2,11(4):317-318.
2
黄从新.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J]
.交通医学,2000,14(3):228-230.
3
刘莉.
Brugada综合征ST段抬高的电生理机制[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2):160-160.
4
杨钧国.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 (16) QT间期离散度研究现状[J]
.中国循环杂志,2002,17(2):89-90.
被引量:14
5
刘伟宏,许家琍,李庚山.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其电生理机制[J]
.起搏与心脏,1991,5(2):92-94.
被引量:2
6
刘鹰.
T波电交替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10):591-593.
被引量:2
7
王建龙,苏丕雄.
MicroRNA在心房颤动的心房重构过程中的作用[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3):186-188.
8
韩永柱,张文山,许建军.
心房颤动的一些心电现象[J]
.航空航天医药,2007,18(2):126-127.
9
隋秋燕.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电生理机制[J]
.山东医药,2003,43(4):63-64.
10
张飞龙,蓝玉福,吴黎明.
缺血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13(2):97-97.
被引量:3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周荣清
孙宝盛
黄钧
任南琪
魏源送
徐亚同
罗晓
李军
王光华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清华大学
相关主题
微生物群落结构
零价铁
底泥
磷脂脂肪酸
铬污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