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中的交往观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马克思晚年所作的《历史学笔记》不仅是一部记录封建制度兴衰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国家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史,更是一部国家间、民族间的交往史;反映了交往主体的变迁、交往形态的扩展以及由国际交往日益深入所推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代表了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社会结构及其演化所进行的持续研究。
作者
李百玲
机构地区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2-234,共3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学笔记
交往观
分类号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45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共引文献
245
1
张雪魁.
回归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批判逻辑及其当代意义[J]
.学术月刊,2007,39(9):77-81.
被引量:3
2
余华.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J]
.浙江学刊,2007(5):132-135.
被引量:1
3
王福民.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特质[J]
.东南学术,2007(5):4-11.
被引量:2
4
张曙光.
哲学的命运与思想者的责任——关于马克思哲学观的重新考察与反思[J]
.学术月刊,2007,39(10):25-33.
被引量:4
5
陈荣富.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世俗化理论——兼评伯格的“非世俗化”理论[J]
.学术月刊,2007,39(10):34-39.
被引量:3
6
刘鑫铭,王红梅.
浅析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J]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4.
被引量:1
7
朱天明.
“两次转变”与马克思的“新哲学”、“新世界观”——兼与王东、姚顺良教授等商榷[J]
.学术月刊,2008,40(1):31-36.
8
吴晓明.
作为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08(1):24-39.
被引量:35
9
冯天瑜.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J]
.中国社会科学,2008(1):50-61.
被引量:32
10
李春火.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1):69-7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1
1
张凌云.
也论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兼与冯景源先生商榷[J]
.人文杂志,1996(2):51-57.
被引量:3
2
丰子义.
“世界历史”探索与唯物史观研究——从当代全球化的视角看[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4):5-11.
被引量:11
3
聂锦芳.
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研究谈起[J]
.江海学刊,2008(2):26-33.
被引量:14
4
王晓红,黄竹.
晚年马克思《历史学笔记》新探——《资本论》的深化和拓展[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64(5):144-151.
被引量:3
5
洪光东.
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辨析[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2):10-15.
被引量:4
6
李百玲.
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式研究与《历史学笔记》的写作意义[J]
.广西社会科学,2015(9):52-56.
被引量:1
7
李百玲.
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与细节——《历史学笔记》中的唯物史观个案[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68(4):43-47.
被引量:1
8
张奎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170周年[J]
.求是学刊,2016,43(6):1-11.
被引量:8
9
吕薇洲,刘海霞.
社会形态更替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说[J]
.史学理论研究,2021(4):17-24.
被引量:8
10
刘敬东.
自然和历史的冲突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德意志意识形态》片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4):59-6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王晓红.
马克思晚年笔记中的交往作用思想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9,0(11):42-45.
2
张晶晶,权麟春.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历史学笔记》中世界历史比较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2):74-79.
1
黄皖毅.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中的世界史观解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11-15.
被引量:1
2
吕彤.
泰国僧王北京行[J]
.法音,1993,0(8):9-9.
3
李百玲.
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式研究与《历史学笔记》的写作意义[J]
.广西社会科学,2015(9):52-56.
被引量:1
4
胡刘,祝莉萍.
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理论旨趣与历史哲学意蕴[J]
.哲学动态,2011(4):16-23.
被引量:3
5
叶险明.
“两部历史学笔记”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中的地位[J]
.教学与研究,2011(8):5-12.
被引量:6
6
高晋.
马克思历史超越理论的历史考察[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1(4):9-11.
7
李百玲.
马克思晚年的交往主体与交往形态思想[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3):13-16.
8
王宁.
放弃也是一种辜负[J]
.人生与伴侣(智慧),2011(7):40-41.
9
姜义华.
历史研究是马克思理论贡献的科学基础[J]
.学术月刊,2013,45(12):5-9.
10
王晓华,张建华.
交往的异化及其扬弃——对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现代解读[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4):6-10.
被引量:1
社会科学战线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