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同课”缘何“异构”——“同课异构”的理据分析 被引量: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同课异构”是指相同的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实施。“同课异构”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教研方式,并非如某些教师所认为的只是“标新立异”,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拟就“同课异构”的理据做较为详细的分析,希冀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顺利、有效实施有所裨益。
作者 李允
出处 《中国教师》 2009年第15期37-39,共3页 Teacher’s Journal
基金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项目编号2008GG131)研究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13

  • 1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功能论争的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2):57-62. 被引量:36
  • 2弗里德曼.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2.
  • 3.个性一词的俄文是ЛИЧНОСТЪ既可译做人格,也可译做个人.在俄文词典中,个性一词被解释为作为某些属性之承担者的人,作为社会动物,认识和积极改造世界的主体的人.华东师大已故的比较教育专家马骥雄教授认为,我[Z].,..
  • 4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3,11.
  • 5弗罗姆.弗罗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33.
  • 6[美]Linda Campbell等 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 7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42,231,241.
  • 8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8-29.
  • 9杜威 赵祥麟 等.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 10[美]戴顿.教科书在教育中的作用[A].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2.

共引文献270

同被引文献46

  • 1向昱,任红军.微格教学在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S1):349-350. 被引量:3
  • 2张蕊,乔建军,邢跃红,朱向阳.同课异构教研的几种实现方式[J].现代教学,2007(7):77-78. 被引量:2
  • 3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28(7):5-10. 被引量:123
  • 4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 5沈中伟.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训练的训练论基础研究[J].视听教育,1995,6:12-15.
  • 6Lin, L. & Atkinson, R. K . Using animations and visual cueing to support learning ofscientific concepts and proeesses[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1, 56:650 - 658.
  • 7Su, K. D. An intensive ICT-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strategy for enhancingstudent perform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ce Education, 2011, 6 ( 1 ) :39 -58.
  • 8Su, K. D. . An integrated science course designed with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 to enh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 J ].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a,51 : 1 365 - 1374.
  • 9Su, K. D.. The effects of a chemistry course with integrate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and attitudes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8b, 6 (2) :225 -249.
  • 10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