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1-65,87,共6页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参考文献6
-
1顾建民.美国工程硕士计划的由来及其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1):64-68. 被引量:14
-
2解茂昭.从传统走向未来———德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动向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6):60-64. 被引量:9
-
3吴振一,刘颖,郑燕康,罗燕春,王孙禺.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完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5):60-63. 被引量:5
-
4李勇.美国一流大学的特征及其成功的奥秘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5):73-77. 被引量:4
-
5林功实.加速实现硕士生培养重心的调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4):12-15. 被引量:2
-
6徐洁,肖友瑟.联邦德国工程技术博士生的培养及保证质量的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8(5):71-74. 被引量:4
共引文献28
-
1瞿雄伟,丁会利,阎卫东,张留成.高分子材料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z1):15-19. 被引量:1
-
2刘为钦.硕士生:研究生教育不可忽视的层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S2):170-171.
-
3陆叔云.走出思想误区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2):50-54. 被引量:10
-
4李本娣,程永元.中德两国博士生教育之比较研究(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3):14-17. 被引量:3
-
5张海英.研究生教育改革方向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6):75-79. 被引量:2
-
6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2(6):67-71. 被引量:19
-
7谢太洵.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两大形势及其基本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4):376-379. 被引量:5
-
8俞政,余滨,段采宇.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国防生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2):65-67. 被引量:14
-
9上官剑,彭建平.中美工程硕士教育发展之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5):108-111. 被引量:4
-
10余滨,段采宇,李洪源.关于军队工程硕士军事运筹学教学的若干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3):52-54.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30
-
1顾建民.美国工程专业学位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大学教育科学,1999(3):93-97. 被引量:6
-
2张原华.利物浦大学方大庆博士谈英国工程教育情况[J].比较教育研究,1985(2):17-22. 被引量:1
-
3顾建民,王沛民.美国工程博士及其培养的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3(4):101-104. 被引量:17
-
4秦荣,姬红兵,张文修.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1-4. 被引量:8
-
5仇国芳,张文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36-39. 被引量:15
-
6丁亚军.欧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6):1-4. 被引量:12
-
7周富强.英国“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问题与挑战[J].中国高教研究,2006(6):14-17. 被引量:9
-
8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被引量:134
-
9钟尚科,张卫刚,姚训,蒋慧.美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70-73. 被引量:18
-
10安徽大学.[N].高教研究周报,1995-1999.
引证文献7
-
1王丹平.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机电工程技术,2004,33(11):17-18. 被引量:3
-
2钟尚科,杜朝辉,邵松林,蒋慧.英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69-73. 被引量:25
-
3钟尚科,张卫刚,姚训,蒋慧.美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70-73. 被引量:18
-
4陈伟,裴旭,张淑林.对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27-28. 被引量:6
-
5吴学忠,张丽.管窥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J].教学研究,2009,32(4):26-30. 被引量:6
-
6余江滔,谢星星,陈清军,李凌志.英国的高等土木工程教育概况[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89-91.
-
7曾勇,隋旺华,刘坚,孙亚军.美、德、英、韩的地质类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1):76-78.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52
-
1王子悦,林勍.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问题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3):77-80.
-
2徐九华,李克庆.矿业人才培养与地质学教育计划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6,11(4):66-70. 被引量:1
-
3陈伟,裴旭,张淑林.对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27-28. 被引量:6
-
4李越,江燕琪,孙跃芳.新时期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254-257. 被引量:1
-
5李玉凤,张剑辉,李学刚,吕秀玲.河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112-114.
-
6孟桂云.日韩两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6(5):81-83. 被引量:2
-
7刘辉煌,谭飞燕.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4):58-60. 被引量:14
-
8张炜,刘延松.对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5):13-16. 被引量:20
-
9张炜,张蓉,刘延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视角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中美博士研究生规模与结构的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72-77. 被引量:6
-
10朱永东,叶玉嘉.美国第一职业学位教育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74-77. 被引量:7
-
1杨天表.搞好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的几点看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3):3-5.
-
2何广民,李云章.融设计、科研、教学为一体培养工程类型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3):27-29.
-
3张素荷.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1(5):44-45. 被引量:1
-
4刘颖,杨淑华.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1):55-58.
-
5积极开展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工作[J].情报科研学报,1990(2):52-54.
-
6杨锡明.切实做好工程类型硕士生的招生与培养[J].教学研究(河北),1989(3):57-58.
-
7李余生,孙爱珍.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特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5):35-40. 被引量:3
-
8Susan.Chemistry Ph.D. Student Illustrates Her Thesis in Comic Book[J].新高考(英语进阶),2015,0(9):34-34.
-
9初旭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条件保障体系对初次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4(10):107-110. 被引量:5
-
10关银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5-8. 被引量:4
;